傳道書

(一)時空之詩

【閱讀經文】傳道書1:1-11

一般哲學家都會問人生幾個問題:「人為什麼活著」、「人靠什麼活」、「人活著的動機(why)和動力(what)是什麼」?唯物史觀的兩位代表,心理學家佛洛依德認為人類純然是機械性反應和順服自然的天性;生物性和生理性的規則決定人類存在的各種行為反應。馬克斯則認為人類乃是利益的動物,為錢而活。有些人不同意這種唯物論,認為人類活著有更高超的理想與更長遠的使命,最典型的代表是中國理學家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等的「唯心史觀」。

但是傳道書的作者更直接的神學論述是:「人一切的勞碌,有什麼益處呢?」原來,他不像單單關心食色的唯物史觀那麼粗俗,也不像「君子謀道不謀食」的唯心史觀那麼清高,他更像「實用主義」者,關心的是「人類存在的目的是什麼」與「人在忙什麼」。他直接地丟下這個「命題」後,就尋遍古今中外,不論是美食佳餚、飲食男女、功名利祿,只要是對人有益處的,他都拼命去抓來「幫助自己」,好讓自己沒有白忙、沒有白活。但後來他發現,日光之下人類所有的活動,離開了日光之上的神,一切都是虛空,一切都是捕風。


【破冰題】

1. 當你看到大自然的奇妙創造、四季的循環,生命的奧秘,有沒有想過有位創造主?


2. 在你人生的際遇中,有沒有發生過什麼事,讓你覺得人生很無常?


【討論題】

  1. 在一章一節中,作者為什麼不直接了當說他就是所羅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從第四節到第七節,傳道者觀察到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這些觀察如何引進他的論述(第八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從九節到十一節,傳道者他得到什麼結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所羅門貴為當時世界之尊,有智慧、權勢、財富。到了晚年以他的豐富閱歷,寫下了傳道書。他發現在日光之下一切的勞碌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原來他自以為什麼都可以掌握,豈知人生太多的無定與無知,讓他發現自己不能掌握時間,不能掌握命運。至終他明白了,原來所有事物的主導權不在人手中,乃在控制時空運轉之上的神。

傳道書呈現極為重要的人生智慧:除非懂得將人生的眼光凝聚在「日光之上」的造物主,否則一生所走的路徑是「無常」的死路。讀傳道書好像聆聽一位有智慧的老先生畢生經歷的感嘆,這感嘆來自「無神」世界觀的「無常」人生。傳道書的作者並不是催逼讀者去尋找內在的價值,而是到外在的神那裡,去尋求永恆的價值(12:1&13),傳道者在傳神,不是在講智慧與哲學。感謝神賜給我們這本智慧書卷,讓我們存謙卑的心,好好明白這卷書,竭力來認識這位「永恆」的創造主。


【分享與應用】

1. 有位哲學家說「眼光決定一個人生命的色彩」,從今天所查的傳道書,你認為呢?


2. 你如何應用「虛空的虛空,凡事都是虛空」,向不信主的朋友傳福音?


參考資料

一. 開場白 – 標題與座右銘:

本書的序言可分為兩部分:v.1-2的開場白與v.3-11節的導論(時空之詩)

作者:從第1節的描述與12節的自稱,意味著作者乃所羅門。尤其從1:12到2:11更印證了這個推論。本書作者 為何如此隱姓埋名?作者似乎更喜歡把自己的身份放在會眾中、街道旁的「傳道者」,過於曾在以色列叱風雲四十年的所羅門。作者如此隱藏無非是要讓讀者專注於書中智慧的信息,而非傳達傳信息的人。因此在序言中傳道者將自己定位為智者,而非君王。


二. 本書的主題(一:3)

這節點出「人」一出現,就被在日光之下的「勞碌」所圍繞。傳道者看穿「僅此一生」的人,儘管在今生的當下可以有所得,但勞苦無法彌補人生的損失(太十六26),塵土所造的人最後仍歸塵土(十二7),人一生勞苦愁煩,轉眼成空(詩九十10),「勞碌命」是人在伊甸園犯罪後的命定(創三19)。


三. 以一代、地、日、風、水為類比(─:4-7)

接續的幾節為第三節鋪設解迷的舞台,並將大自然的觀察引進讀者的視野。

  1. 一代:首先被推上舞台視「一代」並用兩個分詞「去」和「來」來描繪一代代的人來人往。看似忙碌,但在下文的「地卻永遠長存」,形成空間的對比。人人在地球這舞台上扮演悲歡離合的一場劇,然後就鞠躬下台,這凸顯了人生的虛空。


2. 日頭:「日頭出來、日頭落下」這與上節的「一代過去,一代又來」是平行語法,繼續替時空對比鋪陳,如此重複的手法正好襯托時空當下人的短暫與可憐。


3. 風:不像日頭由東到西有固定的軌道,人們無從知道風的轉向,它往南颳又往北轉,最後「日頭回到所歸之地」,風仍「轉行原道」,最後都是歸零,結局都是一樣。


4. 水:原本在陸地流動的「河流」,離開陸地之後,接著以「海洋」的面貌出現,它仍繼續流動、湧動,最後仍歸還原處。傳道者在此呈現幾個重要的影射,人一切的勞碌,都是徒勞無功。


四. 觀察之後的反應(一:8)

傳道著透過本節的三個感官:口「說」、眼「看」、耳「聽」來傳達他的觀察,最後以「萬事令人厭煩」來做結論。藉著這些自然界的現象,他發現人生的軌跡中就是無常、單調;即使有如煙火般的絢麗,本質仍是無常,沒有目標。口不能說盡、眼不能看飽、耳不能聽足。這也呼應著第三節所說,人在日光之下的勞碌,終究是虛空的虛空,如風一樣抓不著,如水一般填不滿!所有的被造物,無論大自然的太陽、風、水,或是人類,沒有上帝就是讓人厭煩,沒有上帝,處處是危機。


五. 結論與印證(一:9-11)

1. 傳道者要給本段時空之詩作總結。正如自然界沿著守恆定律,人的生命歷程也沒有改變,不過是無聊地重複事件罷了。他陳述著,已有的事後必再有,人在未來所行的,不過是歷史的再現而已。


2.「將來的世代,後來的人也不紀念」:多少叱吒風雲的人物,其豐功偉業也會被後來的人忘記。不論一個人所自豪的「立德、立功、立言」,在日光之下也終究毫無益處!



參考資料: 教師版; 傳道書架構與簡介]

書名

本書的希伯來文書名是 Qohelet,意思是“召集人和在會中講話的人”或“傳道者”或

“講道者”;相應的希臘文是 Ecclesiastes,同樣指“講道者”(衍生自“集會”一詞)。

希伯來文聖經中該詞採用陰性,並在 7:27 中與陰性動詞 搭配,這表明在《傳道書》中,

這詞不僅指所羅門,而且指通過他說話神的智慧。在某種寓意上是“智慧”對人說話。

所以“傳道者”既表示傳遞神智慧的代言人,又表示人格化了的智慧。

引言

傳道書是關於一個人在失敗的不幸中自白的註釋書。羅馬政治家西賽羅(M.T. Cicero

106-43BC )說過:「如果一個人對於出生之前的歷史,保持無知的態度,他勢必成為

一個長不大的孩子。」同理,若我們基督徒不能從聖經中尋求智慧,以便聰明地活在

「當下」,他也勢必要成為一個永遠長不大的孩子。

聖經中的詩歌智慧書,刻畫著人生信仰的失敗、掙扎、沈思、疑惑、摸索乃至仰望、

讚美人類的造物主;是上帝給人類的啟示,也是歷代信徒行走天路歷程中的最愛。箴

言針對「平常」人生,約伯記陳述「反常」人生,而傳道書申論「無常」人生。從舊

約角度來看所羅門和約伯,他們迥然不同:前者雖貴為以色列歷史中最榮華富貴的君

王,卻因追求「日光之下」而陷入「上帝不在」的不幸;而後者雖是人類最無辜的不

幸者,卻幸運地從不幸中經歷「上帝的同在」的榮耀。

傳道書的作者這從自己迷失的經驗,告訴他的讀者不要跟從主流文化,而要跟從主;

不要定睛在今生,而要定睛在永恆。從「日光之下」的追尋,轉向「日光之上」的造

物主,焦點要設定在高處,才不會陷入茫然無定的人生。

作者與日期1

本書的作者自稱為大衛的兒子(一 1),在耶路撒冷作王(一 12)。雖然經文沒有直

接說傳道者就是所羅門,但十九世紀之前的猶太會堂和教會一致公認本書乃所羅門的

作品。因為書中有多處內證如:他擁有無人可比的智慧(一 16),富可敵國的財富


1 從受十七世紀中葉的啟蒙運動、理性主義,以及十九世紀中葉的演化論影響的高等批判學興起後, 不

僅自由派學者全面主張傳道書乃歸回後之的作品,否定原先所羅門王乃作者的共識。而拒絕傳統觀點的

主要原因乃書的「語言」:字彙與造句法,接近主後二百年左右的米示拿(Mishnah),以此推算,成書日

期為主後 350-250 年間。但又有人認為本書成書在波斯帝國晚期(450-350BC)。然而試圖藉著字彙、文

法、語形學(morphology)、文學等風格,質疑本書出於主前第十世紀的館點,學者之間仍爭議不斷。

(二 3),滿庭的僕婢和牲畜(二 7),可媲美秦始皇阿房宮的建築(二 4-6),如此赫

赫有名的智慧與權勢,大衛的眾子中除了所羅門,不作第二人想(王上四 29-34)。


本書的宗旨

作者依據一生體驗所得,指出一個人所追求的世上的幸福,若人生的目標僅止於此,

所得到的只是一片虛空,毫無益處。他冷靜觀察人在世上勞碌,人們追逐不休,仿佛

有一天真能擁有世界,能盡揭其秘,重新建造新世界,衝破人生的一切桎梏枷鎖,控

制自己的命運;但到頭來發現,“所作的一切事,都是虛空,都是捕風”(一 14;二

11;四 16;六 9)。人的智慧極其有限,根本察究不出人生的極終目的。知道愈多就愈

增愁煩(一 17~18;七 16~17,24)。

但作者顯然是一位很有信心的人,他所質疑的是人的智慧和勞碌。他憑信心的眼睛觀

察,看到世事原來有其一定的秩序,是造物主依祂奇妙的旨意所立定(三 1~15;六 1

~2)。世界宏偉無比,人難明其究竟,表面看去能得滿足殊少,可是神早已把“永生”

放置在人心裡(三 11)。世上有時間限制的短暫事物,自難滿足人內心對永生的希求。

所以,作者結論說,人應敬畏這位宇宙的主宰,承認自己的有限,接受雖不能參透卻

明顯為神所定的一生,享受美好人生;謙卑謹守神的誡命,盡做人的本分(十二 13)。


傳道書大綱 (最具代表性的架構乃由賴德(Addison G. Wright) 所提出)

序(傳一 1-11):勞苦之詩

第一部份:(傳一 12 〜- 六 9):人的可憐

1. 世上無物可靠 (一 12 〜 二 26)

2. 萬物都在上帝手中 (三 1 〜 22)

3. 相對的好並非最好 (四 1 〜 16)

4. 傳道者勸勉垂直視野(五 1 〜7)

5. 世上享樂絕非永久 (五 8 〜 六 9)

第二部份:(傳六 10 〜 十二 8):人的有限

1. 無人知道何為「好」(六 10 〜 七 14)

2. 公義和智慧難捉摸 (七 15 〜 八 17)

3. 日光之下處處是危機(九 1 〜 十 15)

4. 人生路上總難預測 ( 十 16 〜 十一 6)

5. 少年和老年之歌 (十一 7 〜 十二 8)

跋(十二 9-14):智者之歌 :前後兩部份恰好各是 110 節。而全書的中間部份,第六

章十節,正好就是馬索拉版本所標明的中間點。


傳道書地位

聖經有五卷書,在以色列大節期中,時常被頌讀,這五經卷是:雅歌、路得記、耶利

米哀歌、以斯帖記、傳道書,可見其重要。在住棚節,以色列民更會讀傳道書,可能

提醒選民,人生如寄居者,一切都虛空,在神裡面,才有永恆。


本書的特點

(1)結構鬆散,詞句晦澀,其中許多的詞語在舊約是獨特的。有些暗喻是難明的,但

當日的讀者不難領悟。本書採用自傳風格,特別是 1-2 章,將人生一切的經驗加上一

般的感想,並用智慧的言語寫出。輪流用“我”和“你”,這是智慧文學慣用的體裁,

不是不同人的對話。常用第一身,又有問語,流行於悲觀現實主義。

(2)沒有用“耶和華”這詞:這是神與人立約之名,但本書不是論神與人立約的事。

本書只用“以羅欣”Elohim“神”字,共 28 次,指創造的神、權能的神。中東當時最

通用的名字是“神”EL,. 所羅門盼望當時各國的人都知道他所用的智慧不但適合以色

列,也適用於外邦人。盼望他們知道他所說的智慧,信靠神就必得救。

(3) 比較詩篇,充滿讚美和感謝,傳道書少用讚美和感謝。

鑰節:

這些事都已聽見了,總意就是:敬畏 神,謹守他的誡命,這是人所當盡的本分。

(或譯:這是眾人的本分)。(12:13)

鑰字:

(一)‘虛空’共三十七次。

(二)‘在日光之下’共二十九次。

(二)世上無物可靠

【閱讀經文】(一:12 - 二:11)


本段開啟了本書的另一段落,可以分成五個單元(一:12 - 二:26),每一個單元都有「智慧」一詞,且以交叉結構呈現。這五個單元都含有「虛空」、「捕風」的感嘆,乃因為追尋的範疇在「日光之下」。傳道者以他獨特的智慧,追尋日光之下的一切事,不論是上帝所命定的事(一12 -18),還是世上歡樂享受的追求(二1-11),然而死亡讓智者的追尋停擺(二12-17),勞碌對智者而言,也只是白做工而已(二18-23)。所以他在二章的末了結論是「 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 至此智者的追尋全屬虛空。(本次查經因篇幅與查經時間有限,只查前兩個單元,下次再將另三個單元查完。)



【破冰題】


1. 有沒有曾經發生(經歷)什麼事,讓你發現勞碌(勞心或勞力)的結果是一場虛空。


2. 你是否曾羨慕有錢人?為什麼?現在呢?為什麼?



【討論題】


1. 從一章12-15的論述中,傳道者得出「彎曲的,不能變直// 缺少的,不能足數」,如何回應「虛空」這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從一章12-15的論述中,傳道者如何得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從第二章開始,所羅門如何開始享樂的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試過人類所能達到最大的享受與滿足,所羅門最後的結語是什麼?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所羅門用他極大的智慧,用他的財富權勢,來追求人生的快樂與享樂。但到了結尾仍歸「虛空、捕風」。這讓我們看到人除非以神為中心,否則一生的勞碌不具任何價值。正確的神學,才可能導致正確的人生,和有永恆價值的倫理學。巴斯卡曾說:「人想以自己為中心,不要神幫忙。人脫離神的管治,抬舉自己到與神同等,一心想在自己裡面尋到快樂,於是神就丟棄他,由得他自持自為。」(《沈思錄》,149/430)


但感謝神,耶穌來了,親自宣稱祂就是人的『道路、真理、生命』。我們基督徒要好好珍惜這福音,有智慧地數算自己的日子,不要貪愛世界,順服聖靈的引導,謙卑與神同行。



【分享與應用】


1. 美國的富翁,比爾蓋茲與華倫巴斐特,在2010年曾呼籲全世界的富人捐出他們財產的一部份回饋社會。(請帶領者或小組長上網查此二人故事)你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2. 請大家分享,今天查經的心得與感受。


參考資料


一. 雙重導論 – 傳道者的追尋(一12 -18)


第一導論(12-15):有了對大自然觀察的基礎(1:4 -7),傳道者轉而專心藉著上帝給他的智慧,尋求「天下」所發生、成就的一切事。「彎曲的,不能變直// 缺少的,不能足數」,這個「不能」將人類的一切意圖打入「不可能」的冷宮!如此呼應13-14節,傳道者尋求智慧的發現,且將主權連結到13節的「神」。 原來人不管如何絞盡腦汁,如何全力以赴,都不能讓神所命定「極重的勞苦」稍作更改,不能給「虛空的命運」稍作轉彎。


1. 第二導論(16-18):結束了12-15的第一個導論,傳道者在16-18節,繼續以他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來呼應第一個導論。他對自己的「心」說話,他又「專心」查明,結果仍回到另一個空虛:「多有智慧,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18節解釋了17節為何察明智慧是捕風原因,也與14節解釋15節一樣是以平行句呈現。


2. 萬物的命定(12-18):這兩個導論的總結是傳道者發現(1)試圖以人的智慧去尋求查究天下事者,必會發現智者與愚者一樣(二13-16)。(2)智慧如傳道者的發現,之所以無從尋求天下的事,乃因為上帝的「設限」-「上帝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頭腦雖好,煩惱不少;人不能掙脫神的主權(林前三19)。


二. 追尋人生的享樂(二1-10)

1. 對歡樂的測試(二1-3):傳道者邀約讀者來參加他「歡樂測試」舞會,來見識喜樂的好處。這個單人舞的獨白,讓我們想到無知的財主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十二19)但這位被神說『所預備的要歸誰』的財主以「虛空」收場,這裡的傳道者亦然,以孤獨、虛空、冷清收場。

2. 王國的物質享受擴充(二4-6):這裡測試的範圍更具體,更炫目。他將自己的成果,推上傳道書的舞台,包括大工程、房屋、葡萄園、園囿、果木、水池、樹木等。傳道者的履歷從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水利工程師到植物學家。他經過一番規劃,他的王國臻至人間完美。

3. 王國的內在的無限供應(二7-8):他買了僕婢使女、牛羊,使他的王國人丁眾多、六畜興旺;最後他將身為王最能炫耀的「錢」與「色」抬出來,凡人間肉體所能享受的,他無不滿足它們。從第二章第4節開始,傳道者強調「為自己」,有意無意誇耀,人人都該「叫我第一名」。

4. 眼目與肉體的極致(二9-10):傳道者自豪的說只要看上眼的就有分(「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只要心裡喜歡的,就無限量供應(「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他隨心所欲,盡情享受人生;經過二章4-9節的勞碌,他滿意的達成任務。


追尋享樂的結局是虛空(二11) 傳道者追尋和誇口來到了末端,透過11節心思的轉變,他回想這段時間忙忙碌碌的結果,應該來個「蓋棺論定」。他赫然發現,先前所說的話是對的:當下的快樂不過是過眼雲煙,因為他「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在死後就歸於無有,被人忘記。因此他不禁「仰天長嘯」(「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參一3,三9),戚戚然結束本段。



傳道書(二)小組補充資料:

  1. 在第一章,傳道者先從「人」出發(一 3),然後將焦點放在「大自然」的時空領域(一 4-7),接著再將焦點拉進到觀察大自然時空領域的「人」的視野(一 8-11)。到了一章 12 節,更直接拉到「傳道者」的個人身份,造成層層迫近的效果。

  2. 在進入第一章 13 節的註解之前,讓我們比較中西思維模式。希臘羅馬的思維模式乃重自然而非人事,包括自然的本質、宇宙的形成,並變化世界後面那不變的力量(所謂「形而上學」),這思維模式看重真假,過於好壞、善惡。另一方面,東方思維,特別是中國,則是看重人事而非自然,看重人本主義的關係和自我的反思,而非對象的認識。重價值判斷、好壞、善惡,過於真假,並以實用主義關懷為導向。

  3. 中國的思維模式大致上以自身生活的經驗為基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乃是將自身經驗往外推衍;但是傳道者是從大自然觀察為基礎(一 4-7 的「日光之下)),來觀察人文社會(一 8-11「人的勞碌無益」)。這觀點比較接近中國《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

  4. 由此可見,東西思維模式壁壘分明,西方看重對象,東方看重內省。但是傳道者的思維則兼具對象性與內省性的兩種特質。從整卷傳道書,他對人生命意義的追求,人在世上好與壞、善與惡、聰明與愚笨、智慧與愚拙等比較,(請看第三章的 14 對活動的描述),兼顧兩者思維的平衡與比較。

  5. 一章 12-18 的兩個導論同時印證,人間的聰明人如所羅門王,即使大費腦筋(人本)一旦衝撞神的命定,結果只有四處碰壁、圖勞無功而已。這苦惱並非「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西方所謂的“No pain no gain”)。Ibn Ezra 認為傳道者苦惱的原因是聰明如他,必然會看透人終必一死,財產和子孫也遲早會進墳墓,人類的結局不能避開「虛空」一途。

  6. 回顧所羅門一生,執政約四十年,總共費了二十六年才完成它的工程,卻僅有十四年能享受他的建設,成為「日光之下所作的都是虛空,都是捕風」的最好寫照。

  7. 當 2007 年比爾蓋茲回哈佛接受榮譽博士時,媒體問他:「你只讀了二年就離開哈佛,如果讀完四年,想想看你的財富還會增加多少?」蓋茲的回答:「二年中我在哈佛學到很多,但有一件事我沒有學到:那就是如何解決世界上如此可怕的貧富差距。」

  8. The Giving Pledge is a campaign to encourage the wealthiest people in the world tomake a commitment to give most of their wealth to philanthropic causes. Thecampaign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billionaires (or those who would be billionaires if not for their philanthropy) and was made public in 2010 by Warren Buffett and Bill Gates.

  9. The Huffington Post reported in April 2012 that "81 billionaires committed to giving at least half of their fortunes to charity". As of May 2014, 127 billionaire or former billionaire individuals and couples have signed the pledge.


(二)世上無物可靠

【閱讀經文】(一:12 - 二:11)


本段開啟了本書的另一段落,可以分成五個單元(一:12 - 二:26),每一個單元都有「智慧」一詞,且以交叉結構呈現。這五個單元都含有「虛空」、「捕風」的感嘆,乃因為追尋的範疇在「日光之下」。傳道者以他獨特的智慧,追尋日光之下的一切事,不論是上帝所命定的事(一12 -18),還是世上歡樂享受的追求(二1-11),然而死亡讓智者的追尋停擺(二12-17),勞碌對智者而言,也只是白做工而已(二18-23)。所以他在二章的末了結論是「 因為有人用智慧、知識、靈巧所勞碌得來的,卻要留給未曾勞碌的人為分。這也是虛空,也是大患。人在日光之下勞碌累心,在他一切的勞碌上得著甚麼呢?」 至此智者的追尋全屬虛空。(本次查經因篇幅與查經時間有限,只查前兩個單元,下次再將另三個單元查完。)



【破冰題】


1. 有沒有曾經發生(經歷)什麼事,讓你發現勞碌(勞心或勞力)的結果是一場虛空。


2. 你是否曾羨慕有錢人?為什麼?現在呢?為什麼?



【討論題】


1. 從一章12-15的論述中,傳道者得出「彎曲的,不能變直// 缺少的,不能足數」,如何回應「虛空」這主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從一章12-15的論述中,傳道者如何得出「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煩,加增知識的,就加增憂傷」的結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從第二章開始,所羅門如何開始享樂的試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試過人類所能達到最大的享受與滿足,所羅門最後的結語是什麼?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所羅門用他極大的智慧,用他的財富權勢,來追求人生的快樂與享樂。但到了結尾仍歸「虛空、捕風」。這讓我們看到人除非以神為中心,否則一生的勞碌不具任何價值。正確的神學,才可能導致正確的人生,和有永恆價值的倫理學。巴斯卡曾說:「人想以自己為中心,不要神幫忙。人脫離神的管治,抬舉自己到與神同等,一心想在自己裡面尋到快樂,於是神就丟棄他,由得他自持自為。」(《沈思錄》,149/430)


但感謝神,耶穌來了,親自宣稱祂就是人的『道路、真理、生命』。我們基督徒要好好珍惜這福音,有智慧地數算自己的日子,不要貪愛世界,順服聖靈的引導,謙卑與神同行。



【分享與應用】


1. 美國的富翁,比爾蓋茲與華倫巴斐特,在2010年曾呼籲全世界的富人捐出他們財產的一部份回饋社會。(請帶領者或小組長上網查此二人故事)你想他們為什麼要這樣做?


2. 請大家分享,今天查經的心得與感受。


參考資料


一. 雙重導論 – 傳道者的追尋(一12 -18)


第一導論(12-15):有了對大自然觀察的基礎(1:4 -7),傳道者轉而專心藉著上帝給他的智慧,尋求「天下」所發生、成就的一切事。「彎曲的,不能變直// 缺少的,不能足數」,這個「不能」將人類的一切意圖打入「不可能」的冷宮!如此呼應13-14節,傳道者尋求智慧的發現,且將主權連結到13節的「神」。 原來人不管如何絞盡腦汁,如何全力以赴,都不能讓神所命定「極重的勞苦」稍作更改,不能給「虛空的命運」稍作轉彎。


1. 第二導論(16-18):結束了12-15的第一個導論,傳道者在16-18節,繼續以他敏銳的眼光和洞察力來呼應第一個導論。他對自己的「心」說話,他又「專心」查明,結果仍回到另一個空虛:「多有智慧,多有愁煩;加增知識,就加增憂傷」。18節解釋了17節為何察明智慧是捕風原因,也與14節解釋15節一樣是以平行句呈現。


2. 萬物的命定(12-18):這兩個導論的總結是傳道者發現(1)試圖以人的智慧去尋求查究天下事者,必會發現智者與愚者一樣(二13-16)。(2)智慧如傳道者的發現,之所以無從尋求天下的事,乃因為上帝的「設限」-「上帝叫世人所經練的是極重的勞苦」。頭腦雖好,煩惱不少;人不能掙脫神的主權(林前三19)。


二. 追尋人生的享樂(二1-10)

1. 對歡樂的測試(二1-3):傳道者邀約讀者來參加他「歡樂測試」舞會,來見識喜樂的好處。這個單人舞的獨白,讓我們想到無知的財主說:「靈魂哪,你有許多財物積存,可作多年的費用,只管安安逸逸地吃喝快樂吧!」(路十二19)但這位被神說『所預備的要歸誰』的財主以「虛空」收場,這裡的傳道者亦然,以孤獨、虛空、冷清收場。

2. 王國的物質享受擴充(二4-6):這裡測試的範圍更具體,更炫目。他將自己的成果,推上傳道書的舞台,包括大工程、房屋、葡萄園、園囿、果木、水池、樹木等。傳道者的履歷從建築師、景觀設計師、水利工程師到植物學家。他經過一番規劃,他的王國臻至人間完美。

3. 王國的內在的無限供應(二7-8):他買了僕婢使女、牛羊,使他的王國人丁眾多、六畜興旺;最後他將身為王最能炫耀的「錢」與「色」抬出來,凡人間肉體所能享受的,他無不滿足它們。從第二章第4節開始,傳道者強調「為自己」,有意無意誇耀,人人都該「叫我第一名」。

4. 眼目與肉體的極致(二9-10):傳道者自豪的說只要看上眼的就有分(「凡我眼所求的,我沒有留下不給它的」),只要心裡喜歡的,就無限量供應(「我心所樂的,我沒有禁止不享受的」);他隨心所欲,盡情享受人生;經過二章4-9節的勞碌,他滿意的達成任務。


追尋享樂的結局是虛空(二11) 傳道者追尋和誇口來到了末端,透過11節心思的轉變,他回想這段時間忙忙碌碌的結果,應該來個「蓋棺論定」。他赫然發現,先前所說的話是對的:當下的快樂不過是過眼雲煙,因為他「從勞碌中所得的分」,在死後就歸於無有,被人忘記。因此他不禁「仰天長嘯」(「誰知都是虛空,都是捕風;在日光之下毫無益處。」)(參一3,三9),戚戚然結束本段。



傳道書(二)小組補充資料:

  1. 在第一章,傳道者先從「人」出發(一 3),然後將焦點放在「大自然」的時空領域(一 4-7),接著再將焦點拉進到觀察大自然時空領域的「人」的視野(一 8-11)。到了一章 12 節,更直接拉到「傳道者」的個人身份,造成層層迫近的效果。

  2. 在進入第一章 13 節的註解之前,讓我們比較中西思維模式。希臘羅馬的思維模式乃重自然而非人事,包括自然的本質、宇宙的形成,並變化世界後面那不變的力量(所謂「形而上學」),這思維模式看重真假,過於好壞、善惡。另一方面,東方思維,特別是中國,則是看重人事而非自然,看重人本主義的關係和自我的反思,而非對象的認識。重價值判斷、好壞、善惡,過於真假,並以實用主義關懷為導向。

  3. 中國的思維模式大致上以自身生活的經驗為基礎,對自然和社會的認識乃是將自身經驗往外推衍;但是傳道者是從大自然觀察為基礎(一 4-7 的「日光之下)),來觀察人文社會(一 8-11「人的勞碌無益」)。這觀點比較接近中國《周易》:「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天下。」

  4. 由此可見,東西思維模式壁壘分明,西方看重對象,東方看重內省。但是傳道者的思維則兼具對象性與內省性的兩種特質。從整卷傳道書,他對人生命意義的追求,人在世上好與壞、善與惡、聰明與愚笨、智慧與愚拙等比較,(請看第三章的 14 對活動的描述),兼顧兩者思維的平衡與比較。

  5. 一章 12-18 的兩個導論同時印證,人間的聰明人如所羅門王,即使大費腦筋(人本)一旦衝撞神的命定,結果只有四處碰壁、圖勞無功而已。這苦惱並非「吃的苦中苦,方為人上人」(西方所謂的“No pain no gain”)。Ibn Ezra 認為傳道者苦惱的原因是聰明如他,必然會看透人終必一死,財產和子孫也遲早會進墳墓,人類的結局不能避開「虛空」一途。

  6. 回顧所羅門一生,執政約四十年,總共費了二十六年才完成它的工程,卻僅有十四年能享受他的建設,成為「日光之下所作的都是虛空,都是捕風」的最好寫照。

  7. 當 2007 年比爾蓋茲回哈佛接受榮譽博士時,媒體問他:「你只讀了二年就離開哈佛,如果讀完四年,想想看你的財富還會增加多少?」蓋茲的回答:「二年中我在哈佛學到很多,但有一件事我沒有學到:那就是如何解決世界上如此可怕的貧富差距。」

  8. The Giving Pledge is a campaign to encourage the wealthiest people in the world tomake a commitment to give most of their wealth to philanthropic causes. Thecampaign specifically focuses on billionaires (or those who would be billionaires if not for their philanthropy) and was made public in 2010 by Warren Buffett and Bill Gates.

  9. The Huffington Post reported in April 2012 that "81 billionaires committed to giving at least half of their fortunes to charity". As of May 2014, 127 billionaire or former billionaire individuals and couples have signed the pledge.


()世上無物可靠

閱讀經文】(二:12 - 二:26)


本段承接前一段落,五個單元(一:12 - 二:26)的後三段。每一個單元都有「智慧」一詞,而且都含有「虛空」、「捕風」的感嘆。傳道者以他獨特的智慧,追尋日光之下的一切事,體驗到享樂主義和自誇的結果是虛空(二1-11),也體會到智慧人和愚昧人在死亡面前都只能屈服(14-16);人對身後之事一無所知,對身後遺產也無掌控之力(二18-21)。


在二章的末段傳道者的思索至此呈現轉機。當他的視野從「日光之下」的悲嘆,轉向「日光之上」的神,一切都改觀了。他豁然開朗地覺悟到有吃有喝就要享受,將來的事管不著。生命的色彩不在乎當事人是否有高EQ(情緒商數),高IQ(智力商數),而在乎視野在哪裡?除非有「日光之上」的視野,否則享受不到神所賜給人的喜樂。


【破冰題】


1. 人生的努力,是否在「死亡」面前都歸虛空?請大家分享。


2. 有人說當今社會有三種迷思:少年人迷惘,中年人迷失,老年人迷信。無論哪一種年齡層都可以印證:沒有日光之上的神,不論年紀、性別、智商、種族、文化都在虛空捕風中迷失。試分享。


【討論題】


1. 從二章12-14節,聰明和愚拙是否有分別?智者是否勝過愚者?____________________


2. 在二章18-23節的論述中,傳道者觀察到人生有哪些勞碌?為何這些勞碌到後來還是虛空?(從這段經文中三次「虛空」中尋找答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二章24節開始,傳道者有何新發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二章26節,傳道者所感嘆的「虛空與捕風」是指什麼?這對我們有什麼啟發?_________


【結論】


24-26節提出人生的另一層面,打破了前面虛空與捕風的感慨:生命中有了神的同在,一個人能夠在工作中找到滿足,又能享受他勞碌的成果,有吃有用,便算是幸福了。祂是智慧、知識和喜樂的泉源;祂公平治理罪人和義人,將罪人的勞碌所得,轉給祂所喜悅的人。宇宙在神的管理下,不但要人工作,也要世界一切成為美好。這兩節可說是本章的中心思想,


人能快樂地吃喝自己勞碌得來的,這是出於神的旨意和幫助。


人生的滿足乃在乎神。生命的意義不能從世上任何美好事物中找到,除非人視這些為神恩典的供應;再者,除非神賜予人享受的能力,人不能欣賞及享受世上的生活。能夠從心裡享受、感謝世上生活的,是那些敬畏神及蒙神喜悅的人。這也回應聖經所說「敬虔加上知足的心便是大利了。」(提前六6)


【分享與應用】

1. 中國人說「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與傳道書的論點,相同或不同?基督徒為什麼要努力工作?


2. 我們可以學習到「有衣有食,就當知足」嗎?(提前六8)



參考資料

一. 死亡使得人的追尋虛空(二12-17)

第二章11節陳述了悲觀的結論後,傳道者因此回過頭來觀察智慧、狂妄和愚昧,看看在王以後究竟有甚麼人,能在王已作了的事之外還能作甚麼?傳道者開始轉移新方向來推敲「智慧、狂妄和愚昧」。

1. 智慧勝過愚昧(13-14節):傳道者似乎打開了眼睛,看到智慧勝過愚眛,如同光明勝過黑暗(原文:光明比黑暗有益處)。有智慧如同有光明,走路不會被絆倒;愚昧人卻如同在黑暗中行,常被困住!

2. 「眼目光明」(14節):原文作「他的眼在他頭上」,指智慧人參透萬事,能以穩步前進,愚昧人在黑暗中摸索,會走差踏錯。智慧人知道自己的目標,採取最直接的路線;愚昧人摸索著前進卻會跌倒。箴17:24用另一個比喻表達了相似的意思:“愚昧人眼望地極”

3. 結語(12-17節):生命之意義既不在世上財寶與歡樂裡,那是否在智慧、狂妄或愚昧裡?相對來說,智慧確比愚昧超越,但這一點「相對」卻給死亡的「絕對」一筆勾銷了,不論智者或愚人都永遠無人紀念。因此,生命似乎如騙局,不管智愚,到頭來都歸零。


二. 勞碌的結局也終歸虛空(二18-23)

1. 勞碌的虛空(18-20節):所羅門想到他所興建的一切宏偉建築和其他所進行工程都將被別人享受,就十分苦惱。他的繼承者會不會賞識和配得上它們?他們可能繼續他的工作,也可能揮霍;煩心的是他無法控制這件事。於是他轉過臉來沉思他勞碌工作的結局,並對景況感到絕望。

2. 勞碌的結局(21-23節):白天不停地勞動,夜間則失眠思慮白天的事。傳道者認為勞心勞力,用智慧、知識、靈巧得來的,到後來都毫無所得,反導致無窮憂愁,夜寐難安。23節將二章18-22節,關於勞碌是否有意義的追尋帶到最高潮,也證實了前面(12-17)的論述,死亡讓智者或是愚者停擺,勞碌的結果都以虛空、捕風結束。(呼應全書的序)


三. 結論:智者的追尋全屬虛空(二24-26)

1. 吃喝快樂吧(24-26節):所羅門終於頓悟到人生不如想開一點、現實點,在勞碌中有吃、有喝,就盡情享受,其他的事情(特別是將來的事),管不著就放下;只要享受自己在世的福份。新約保羅勸勉提摩太「有衣有食,就當知足」(提前六8),更將人生的重點放在「日光之上」的獎賞 - 為真道打那美好的仗,持定永生。

2. 傳道者對人生矛盾的解決方法:對於人生中一切的矛盾,神並沒有啟示解決的方法,但卻給人可以享受的生命。這在傳道書中提出了六次(三12-13;三22;五18-19;八15;九7- 9),其論點都是“神已經賜下的生命,好好享受自己勞碌得來的,這是神的禮物”;人只要順服祂、敬畏祂。(25節的新譯本的翻譯:離開了祂,誰能有吃的呢?誰能享樂呢?)到了26節所羅門看到“原來在神的主權之下,勞碌的人所留下資財,都歸到神所喜悅的人”。所以神不喜悅之人的勞苦,到頭來才是真正的虛空與捕風。


補充

• 《樂府詩集·長歌行》:“百川東到海,何時復西歸。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

• 「如同光明勝過黑暗」,原文是光明比黑暗有益處。《傳道書》的哲理中“益處

“是一個很重要的詞,共出現了十次。在《舊約》其他地方沒有出現。所羅門

嘗試和放縱過各種經驗、事業和娛樂,看看能得到什麼“益處”。該詞詞根的

意思是“盈餘”或“餘額”。

• 15 節:進入此段經文會發現原來神所賜給人的一切美好,卻在死亡面前全盤

「歸零」,變成虛空。英國詩人華滋華斯 (William Wordsworth)有首詩,反映出

與所羅門王一樣的感慨“ The world is too much with us, late and soon; Getting and

spending, we lay wasted our powers; Little we see in Nature that is ours; We have

giving our hearts away, a sordid boon!”

• 16 節:這些問題既然都已經驗過,證明智慧無用,後來的王不用再試了。不錯,

屬世的智慧勝過愚昧,但到末了,智慧人和愚昧人的命運一樣,連最偉大的人

物也是一樣為人遺忘。

• 人最大的問題乃是將自己看得太偉大,然而死亡卻將偉人的豐功偉業泡沫化,

人的夢想在墳墓前全然變成幻影。愚昧人和智慧人都會很快地被他們的同胞所

忘記。就世界而言,這句話是真實的。但那些在生活中蒙神賜智慧的人,將會

永遠被記念(參看詩 112:6;箴 10:7)。

• 詩 112:5-6 「施恩與人、借貸與人的,這人事情順利;他被審判的時候要訴明

自己的冤。他永不動搖;義人被記念,直到永遠。」

• 箴 10:7「 義人的記念被稱讚;惡人的名字必朽爛。」敬畏神的人雖被世界忘記,

但是被神所記念。瑪 3:16:「那時,敬畏耶和華的彼此談論,耶和華側耳而聽,

且有紀念冊在他面前,記錄那敬畏耶和華、思念他名的人。」

• 箴 4:18-19「但義人的路好像黎明的光,越照越明,直到日午。惡人的道好像

幽暗,自己不知因甚麼跌倒。」我們似乎看到了一個出路,那些蒙神稱為義的

人,他們的善行蒙「日光之上」的神保守與賜福,不是全然歸於無有。

• 20-23 節:所羅門在傳道書中的自白,正是人類“偏行己路,走向空虛滅亡的紀

錄”。所羅門眼目定睛在可以看得著、摸得到地上的所得,但還沒有完全認識

到其實辛勞、悲傷和失望也可帶來的福氣(見伯 35:10;參羅 8:35;林後 12:9;

來 12:11;啟 3:19

• 所羅門勸告後人說,我們必須知道我們除了享用神在地上所賜的豐富,但也不

要忘記祂將來要審判人,因此人要管理好自己的生命(一二 14)。這論調跟希

臘哲學的伊壁鳩魯學派的享樂主義(Epicurianism):“讓我們吃喝快樂,因為

明天就要死了”,有天壤之別。

• 神所喜悅的人:伯 27:16,17;箴 13:22;28:8,也表達了惡人的勞苦成果歸給義人。

• 第 26 節中的「罪人」:直譯是“偏離目標的人”,而非違背律法的人,是指那

些不由神手中接受生命與賞賜,不把神當神而自限於「日光之下」人生觀的人。


(四) 定時與永時

【閱讀經文】詩篇124篇

大衛在這首詩篇教導以色列人,面對與仇敵爭戰,必須靠神得幫助。過去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他們立約,神就與他們同在,讓他們勝過所有的仇敵。大衛時代,以色列最大的仇敵是非利士人。在先知撒母耳的時代,神吩咐以色列人,只要除掉外邦偶像,一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祂,神必救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撒上7:3)。果然,神使以色列人大大得勝,撒母耳就立了一塊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幫助的石頭〕」,他們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撒上7:12)。」在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面對各樣的仇敵和屬靈爭戰,我們之所以能夠勝過這一切,不是憑著自己,而是因為有神的幫助。詩篇121篇說到: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大衛這樣說,以色列人這樣說,身為新約神聖潔的兒女,我們也當這樣說。


【破冰題】

1. 回顧這一生中,你所面對最大的挑戰、困難,或危險,請分享經歷。


2. 過去,你從哪裡得著幫助?現在,你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


【問題討論】


1. 大衛兩次說到「若不是耶和華幫助我們」,有何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衛怎樣形容他所面對的威脅?各有何特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神會不會把我們交給仇敵吞吃?該怎麼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有何特殊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在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會面對各樣的挑戰和試煉。神讓我們經歷這些,都是於我們有益,也是神所允許的,因祂掌管一切。若我們謙卑向祂呼求,遵守祂的命令,祂就幫助我們,使我們勝過一切仇敵。反之,若我們自高自大,自以為義,以致遠離了神,神就把我們交在仇敵的手中。上一篇的「上行之詩」提到屬靈登高之路是要降卑,隨時自卑求主憐憫,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本篇提醒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是要面對各樣的爭戰,神允許仇敵如波濤、惡獸、網羅臨到我們,為要我們學習戰事(士3:1-2)。然而,爭戰得勝之道是靠著神的幫助。當我們在面對各樣的試煉患難和爭戰時,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充滿必勝的信心宣告:「若神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8:31)?」


【分享與應用】


1. 回顧從前,甚至還不認識主時,面對急難困苦時,有沒有從神得著幫助?


2. 信主之後,有什麼情況使我們會落入網羅?如何避免,或是脫離這網羅?



參考資料

一. 若不是耶和華幫助我們

在希伯來文詩體中,連續兩次的說到,是有急切和強調的意思。「若不是」則是與現在事實相反的假設,他回顧從前,神幫助了他和以色列人,勝過所有的仇敵。


1. 回顧神的恩:大衛這一生面對許多危險,在放羊時,曾遇到獅子和熊。後來面對哥利亞的挑戰、掃羅的追逼、押沙龍的叛變,和非利士人的威脅,他靠神的幫助,都化險為夷。回顧神從前幫助,相信神將來必要幫助(林後1:8-10)。


2. 指著主誇口:爭戰的勝敗全在乎神,不是憑自己的力量和精良的武裝,而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上17:45-47)。所以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31)。


二. 大衛面對仇敵的威脅

大衛用惡獸、波濤、網羅,來說明他所面對的敵人,會來吞吃、淹沒、引誘。


1. 波濤淹沒:神使浪起,也使浪息(詩107:25, 29)。非利士人來尋索大衛,但神卻將非利士人交在大衛手裡。神沖破敵人,如同水沖去一般(撒下5:20)。


2. 惡獸的牙:大衛自幼放羊,神讓他遇見獅子和熊,蒙神救護,使大衛在面對哥利亞時,便滿懷信心,能夠勝過仇敵(撒上17:34-37)。仇敵如吼叫的獅子,尋找可吞吃的,但我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勝過試煉(彼前5:8-10)。


3. 網羅纏住:仇敵像捕鳥人的網羅,只有蒙主蔭庇和護佑的,才能脫離(詩91:3)。網羅就是陷阱,引誘人陷進去,被纏住。神的子民若是離棄神,事奉別神,就會陷入網羅(書23:11-13)。若不持守在神裡面,就又會被纏住(彼後2:20)。


三. 神會把我們交給仇敵?

神統管萬有,祂會藉著仇敵懲治我們,或試煉我們的信心(申32:30; 王上8:46)。


1. 仇敵來吞吃:若我們沒有信心,就會被他們吞吃(民13:32)。若我們有信心,仇敵便成為我們的食物(民14:9)。仇敵前來吃我肉時就絆跌仆倒(詩27:2)。


2. 神幫助拯救:神的子民雖經歷試煉患難,甚至把我們交在仇敵手中,是為要煉淨我們,熬煉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回轉歸向神(尼9:27)。只要有神的幫助,即使我們被仇敵吞吃了,神也會使我們又被吐出來(耶51:34, 44)。


四. 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

大衛得勝是靠耶和華的名(詩20:7; 撒上17:45),聖徒也靠主名得勝(路10:17)。當我們與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有關係,靠著祂的幫助,我們便能勝過一切。


1. 萬物的主宰:神創造萬有,祂造光,也造暗;祂施平安,又降災禍(賽45:7),祂有絕對的主權。面對爭戰時,我們希望神在我們這邊,不是在敵人那邊;只要我們敬畏祂,遵行祂命令,我們就在神的那邊,祂必幫助我們(書5:13-15)。


2. 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所用的名(出6:7),以色列人便成為神的子民,神就是以色列人的神,祂必要興起幫助他們(申32:37-38)。

(五)神是我的幫助

【閱讀經文】詩篇124篇

大衛在這首詩篇教導以色列人,面對與仇敵爭戰,必須靠神得幫助。過去神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與他們立約,神就與他們同在,讓他們勝過所有的仇敵。大衛時代,以色列最大的仇敵是非利士人。在先知撒母耳的時代,神吩咐以色列人,只要除掉外邦偶像,一心歸向耶和華,單單地事奉祂,神必救他們脫離非利士人的手(撒上7:3)。果然,神使以色列人大大得勝,撒母耳就立了一塊石頭,起名叫「以便以謝〔幫助的石頭〕」,他們說:「到如今耶和華都幫助我們(撒上7:12)。」在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中,總是會面對各樣的仇敵和屬靈爭戰,我們之所以能夠勝過這一切,不是憑著自己,而是因為有神的幫助。詩篇121篇說到:我的幫助從何而來?我的幫助從造天地的耶和華而來。過去如此,現在也如此,大衛這樣說,以色列人這樣說,身為新約神聖潔的兒女,我們也當這樣說。


【破冰題】

1. 回顧這一生中,你所面對最大的挑戰、困難,或危險,請分享經歷。


2. 過去,你從哪裡得著幫助?現在,你最需要的幫助是什麼?


【問題討論】


1. 大衛兩次說到「若不是耶和華幫助我們」,有何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


2. 大衛怎樣形容他所面對的威脅?各有何特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神會不會把我們交給仇敵吞吃?該怎麼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有何特殊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在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中,會面對各樣的挑戰和試煉。神讓我們經歷這些,都是於我們有益,也是神所允許的,因祂掌管一切。若我們謙卑向祂呼求,遵守祂的命令,祂就幫助我們,使我們勝過一切仇敵。反之,若我們自高自大,自以為義,以致遠離了神,神就把我們交在仇敵的手中。上一篇的「上行之詩」提到屬靈登高之路是要降卑,隨時自卑求主憐憫,因為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本篇提醒我們,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是要面對各樣的爭戰,神允許仇敵如波濤、惡獸、網羅臨到我們,為要我們學習戰事(士3:1-2)。然而,爭戰得勝之道是靠著神的幫助。當我們在面對各樣的試煉患難和爭戰時,不是自怨自艾,而是充滿必勝的信心宣告:「若神幫助我們,誰能敵擋我們呢(羅8:31)?」


【分享與應用】


1. 回顧從前,甚至還不認識主時,面對急難困苦時,有沒有從神得著幫助?


2. 信主之後,有什麼情況使我們會落入網羅?如何避免,或是脫離這網羅?



參考資料

一. 若不是耶和華幫助我們

在希伯來文詩體中,連續兩次的說到,是有急切和強調的意思。「若不是」則是與現在事實相反的假設,他回顧從前,神幫助了他和以色列人,勝過所有的仇敵。


1. 回顧神的恩:大衛這一生面對許多危險,在放羊時,曾遇到獅子和熊。後來面對哥利亞的挑戰、掃羅的追逼、押沙龍的叛變,和非利士人的威脅,他靠神的幫助,都化險為夷。回顧神從前幫助,相信神將來必要幫助(林後1:8-10)。


2. 指著主誇口:爭戰的勝敗全在乎神,不是憑自己的力量和精良的武裝,而是靠著萬軍之耶和華的名(撒上17:45-47)。所以當指著主誇口(林前1:31)。


二. 大衛面對仇敵的威脅

大衛用惡獸、波濤、網羅,來說明他所面對的敵人,會來吞吃、淹沒、引誘。


1. 波濤淹沒:神使浪起,也使浪息(詩107:25, 29)。非利士人來尋索大衛,但神卻將非利士人交在大衛手裡。神沖破敵人,如同水沖去一般(撒下5:20)。


2. 惡獸的牙:大衛自幼放羊,神讓他遇見獅子和熊,蒙神救護,使大衛在面對哥利亞時,便滿懷信心,能夠勝過仇敵(撒上17:34-37)。仇敵如吼叫的獅子,尋找可吞吃的,但我們要用堅固的信心抵擋,勝過試煉(彼前5:8-10)。


3. 網羅纏住:仇敵像捕鳥人的網羅,只有蒙主蔭庇和護佑的,才能脫離(詩91:3)。網羅就是陷阱,引誘人陷進去,被纏住。神的子民若是離棄神,事奉別神,就會陷入網羅(書23:11-13)。若不持守在神裡面,就又會被纏住(彼後2:20)。


三. 神會把我們交給仇敵?

神統管萬有,祂會藉著仇敵懲治我們,或試煉我們的信心(申32:30; 王上8:46)。


1. 仇敵來吞吃:若我們沒有信心,就會被他們吞吃(民13:32)。若我們有信心,仇敵便成為我們的食物(民14:9)。仇敵前來吃我肉時就絆跌仆倒(詩27:2)。


2. 神幫助拯救:神的子民雖經歷試煉患難,甚至把我們交在仇敵手中,是為要煉淨我們,熬煉我們的信心,使我們回轉歸向神(尼9:27)。只要有神的幫助,即使我們被仇敵吞吃了,神也會使我們又被吐出來(耶51:34, 44)。


四. 造天地之耶和華的名

大衛得勝是靠耶和華的名(詩20:7; 撒上17:45),聖徒也靠主名得勝(路10:17)。當我們與創造宇宙萬物的神有關係,靠著祂的幫助,我們便能勝過一切。


1. 萬物的主宰:神創造萬有,祂造光,也造暗;祂施平安,又降災禍(賽45:7),祂有絕對的主權。面對爭戰時,我們希望神在我們這邊,不是在敵人那邊;只要我們敬畏祂,遵行祂命令,我們就在神的那邊,祂必幫助我們(書5:13-15)。


2. 以色列的神:耶和華是神與以色列人立約所用的名(出6:7),以色列人便成為神的子民,神就是以色列人的神,祂必要興起幫助他們(申32:37-38)。

(六)眾山圍繞聖城

【閱讀經文】詩篇125篇


耶路撒冷位於以色列中央山脈最高處的平台上,海拔約750公尺。東有汲淪溪,西邊和南邊是欣嫩溪,三面溪底和城的高差在40至80公尺之間。城區包括五座山頭,東南有俄斐勒山,東有摩利亞山〔聖殿(代下3:1)〕,東北有貝西大山,西北有亞克拉山,西南有錫安山。城的東邊有橄欖山,群山環繞成為屏障,外敵接近不易,但交通十分便利,是天然的統治中心。耶路撒冷原為耶布斯人所佔,大衛將其攻取,先是攻得錫安保障,後來成為大衛的城(撒下5:7)。聖殿尚未建成時,大衛將約櫃安置在錫安〔大衛的城(撒下6:12)〕,在那裡支搭帳幕,並派利未人按著班次在神面前事奉(代上16:4, 37)。所以,錫安就代表神的居所(詩132:13),就是神與祂子民相會的地方。耶路撒冷常與錫安合用(賽2:3),代表彌賽亞要在那裡作王掌權,凡被贖的子民都要與祂一同顯現在榮耀裡(賽4:2-6)。



【破冰題】


1. 你一生中,向來所倚靠的是什麼?曾否發現所倚靠的並不可靠?請分享。


2. 請自我評估,認為自己是惡人還是義人?看見不平的事,你如何反應?



【問題討論】


1. 倚靠耶和華的人,為何好像錫安山?有什麼特質?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詩人說到神圍繞祂的百姓,有何特殊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如何區分惡人與義人?杖與分指的什麼?義人會作惡嗎?________________


4. 神如何施行審判?惡人與義人的結局有什麼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屬靈生命成長之路,好像登山,愈走愈高,有時自以為已經得著了,已經完全了,就不免會自高自大,舊人天然的罪性便顯露出來了。其實,屬靈生命成長的路是不斷降卑,不斷捨己。誰能登耶和華的山?誰能住在神的帳幕?就是手潔心清,舊人生命不斷地被神對付、煉淨的人。當我們屬靈生命愈成熟,就愈顯出基督的形像,柔和謙卑,寬容忍耐。就愈不自以為義,因為基督降世,不是要定人的罪,而是叫人因祂得救。詩人說:惡人的杖不常落在義人的分上,免得義人伸手作惡。耶路撒冷固然是神所揀選、所建造的城,雖然神應許要保護拯救這城,但歷史上,耶路撒冷城經歷37次被征服,8次的被毀。神所愛的,神必管教。神的杖帶來懲治,也帶來安慰。惡人必多受苦楚,惟獨倚靠耶和華的必有慈愛四面圍繞他。



【分享與應用】


1. 面對艱困環境時,如何學習倚靠神?如何能夠不動搖?請分享經歷。


2. 身為基督徒,曾否因心懷不平或自義,而發生批評、論斷、紛爭、口角的事。



參考資料


一. 錫安山永不動搖


1. 永不動搖:錫安山代表神的聖山,神作王掌權之處(詩2:6),也代表將來神的子民聚集與神同在的地方,那是永遠常存,不能震動的國(來12:22-24, 28)。只有行為正直的,才能住在神的聖山,他也必永不動搖(詩15:1-5)。


2. 倚靠的心:神的子民所倚靠的,不是神以外的,而是創造天地的神(詩124:8)。彌賽亞的特質之一,是在母懷裡就有倚靠神的心(詩22:9-10)。大衛一生經歷無數患難,但他倚靠神,心裡得以堅固(撒下22:19; 撒上30:6)。



二. 神圍繞祂的百姓


神圍繞祂的百姓顯明神的慈愛與保護,若離開了神,必被仇敵侵吞,成為荒涼。


1. 神所寶愛:表示神的慈愛豐盛,永不搖動(詩21:7),倚靠耶和華的必有慈愛四面環繞他(詩32:10)。神也鑑察我們,引導我們走永生的路(詩139:5, 24)。


2. 神必保護:神應許要作耶路撒冷四圍的火城(亞2:5),作藏身處,救他的子民脫離苦難,並以得救的樂歌四面環繞(詩32:7)。但以色列民卻不肯聚集到祂那裡(太23:37),以致仇敵築起土壘,四圍環繞(路19:43),使城被毀滅。



三. 惡人的杖


1. 惡人與義人:惡與義是相對的。原來沒有一個義人(羅3:10-18),只有神是義,屬神的人,蒙神算為義的,才是義人(羅4:23-24)。不屬神的人,就是惡人。


2. 杖與分:「杖」代表權柄(創49:10),也代表管教(箴22:15)。「分」代表所當得,義人所做的與所當得的,與惡人不同。義人的分是神自己(詩16:5),惡人的分是與神隔絕(啟21:8)。惡人拿到杖就任意妄為,義人卻以敬畏耶和華為樂。


3. 義人會作惡嗎:行義的才是義人,正如主是義(約一3:7)。作惡的就是惡人,若心懷不平,以至作惡(詩37:8-9);與惡人作對(太5:39),以惡報惡(羅12:17),就不是義人,而是惡人(結18:21-24)。從行為上看出他是義人或是惡人。



四. 神的審判


當彌賽亞再來時,要建立祂的國權,並要施行審判,分別義人與惡人(太25:31-46)。


1. 賞善罰惡:恩賜和賞賜都從神來(雅1:17),審判的權柄也在祂手中(約5:27)。


a. 信心:基督徒因信基督,得以稱義(羅3:22),在基督裡不被定罪(羅8:34)。


b. 行為:神的審判是照各人所行的報應他(啟22:12)。將來眾人都要復活,站在審判台前(啟20:12),行善的,復活得生;作惡的,復活定罪(約5:29)。


2. 兩種結局:惡人和義人的道路,引到兩個不同的結局,神知道義人的道路,惡人的道路卻必滅亡(詩1:6)。惡人活在虛空底下,不能明白永恆的事,只有進到神的聖所,才能體會結局為何(詩73:17)。惡人不知道平安之路(羅3:17),審判時,惡人要戰驚恐懼,義人卻要坦然無懼,在愛裡沒有懼怕(約一4:17-18)。

(七)聖民歸回錫安

【閱讀經文】詩篇126篇


這首詩篇描述以色列民從被擄之地歸回錫安的歡樂景象,作者不詳,可能在描述以色列民從巴比倫被擄之地歸回。但大衛也說過類似的話:「但願以色列的救恩從錫安而出,耶和華救回祂被擄的子民那時,雅各要快樂,以色列要歡喜(詩14:7; 53:6)。」所以,這首詩篇不只是給那被擄歸回的百姓,也是給所有屬神的子民,包括大衛、新約的聖徒,在面對環境和各樣的試煉,就好像身處被擄之地,心中渴望被神拯救,渴望回復從前與神同在的景況。上行之詩是神的子民一路朝見神的詩,最終的目的是要到錫安;那是神的居所(詩76:2),是大君王的城(詩48:2),神掌權的地方(詩2:6),也是聖徒將來要與神永遠同在的所在(珥2:32; 來12:22)。當神的子民被擄,或在外邦寄居、流浪時,他們的盼望就是錫安,夢想有一天能回到錫安。錫安為神兒女的標竿,使他們無論處在什麼景況,都不會失去的盼望。



【破冰題】


1. 請分享各人的家鄉在哪裡?兒時的記憶,和回鄉的滋味如何?


2. 過去曾否有意想不到事臨到,像作夢一般的,使你感覺難以置信?



【問題討論】


1. 發生了什麼事,讓詩人覺得他像是作夢的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耶和華為他們行了大事」,可以指哪些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南地的水復流」指著什麼?有何特殊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流淚撒種」與「歡呼收割」有何關聯和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聖徒蒙召要作錫安的兒女,這一生所走的就是直往錫安的朝聖者之路。有時不免為過犯所勝,體貼肉體,不小心落在爐灰和塵土中;或是生活上的思慮、煩惱,環境的引誘,使我們走迷了路,使我們身陷被擄之中。但基督來,是要作我們的救主,使被擄的得釋放,只要我們甘心自卑,回轉歸向祂,盡心盡性尋求祂的面,祂必幫助我們轉離過犯(賽59:20),抖下塵土,解開項上的鎖鍊(賽52:2)。使我們從被擄的光景進入神榮耀同在的錫安,得享救恩之樂,享受神兒女自由的榮耀。被擄的經歷是痛苦的,歸回錫安的喜樂是好得無比;撒種是含著眼淚,收割卻是滿心歡呼。朝聖之路似乎是辛苦的,但倚靠主,仰望祂,便力上加力。朝聖者的腳蹤何等佳美,歌唱來到錫安,所到之處必有歡喜快樂,見證神的信實與慈愛。



【分享與應用】


1. 在實質上、或屬靈上,你有沒有「從被擄中得釋放」的經歷?請分享。


2. 請分享神在你身上「行了大事」,或是你從別人身上看到神「行了大事」。



參考資料


一. 被擄的歸回錫安


錫安之民所唱的是得救的樂歌,稱頌神的拯救,脫離一切苦難(詩32:7; 賽12:1-6)。


1. 被擄歸回:以色列人在被擄時一追想錫安就哭了,他們無法在外邦唱錫安歌(詩137:1-6)。他們盼望神的拯救,能歸回錫安。當這個夢想實現時,他們便滿心喜樂,一路歌唱來到錫安(賽35:10; 52:8-12)。這是蒙救贖之民所唱的歌。


2. 恍如夢境:所發生的事難以置信,以為是作夢或看見異象(徒12:9),如雅各知道約瑟還沒死(創45:26),門徒看見復活的耶穌(太28:8; 路24:41)。



二. 耶和華行了大事


祂曾救我們脫離極大的死亡,現今要拯救,並且將來也要施行拯救(林後1:10)。


1. 過去拯救:神拯救以色列人脫離埃及(出14:31),並與他們立約,使咒詛不能臨到他們身上(民23:23),凡看見神為以色列人行了大事的都要敬畏神。新約聖徒靠著聖靈的能力,顯明神的同在,使外邦人順服(羅15:18; 林前14:24-25)。


2. 現今拯救:古列王下詔,讓以色列被擄之人回歸,不必付代價,並且還得到優待和補助(拉1:1-11)。新約聖徒得救是白白的恩典,只要信,就得著了。


3. 將來拯救:摩西預先警告以色列人若是犯罪,他們必被擄到異邦;若是回轉,神必拯救,使他們從被擄之地歸回(申4:25-31; 30:1-10)。末世基督再臨時,以色列要全家得救(羅11:25-27),凡呼求主名的,必要得救(徒2:21; 羅10:13)。



三. 南地的河水復流


南地Negev指猶大地南部到死海邊緣的乾旱之地,雨水稀少,沒有河流。必須挖井(創24:62; 26:1-22),或是得著水泉,才能在那裡居住、耕種(書15:19)。


1. 恢復原樣:過去南地曾是滋潤的,像耶和華的園子,也像埃及地(創13:10)。後來成為荒涼,但神應許從神的殿中流出的水要滋潤,恢復那地(結47:1-12)。聖徒蒙恩,脫去舊人,成為新人,恢復起初神造人的樣式(弗4:20-24)。


2. 江河湧流:彌賽亞來了,祂要在沙漠開江河,使沙漠有河(賽35:6-7; 43:19-20),當聖徒往錫安朝見神,他們所經之處都要成為泉源之地(詩84:5-7)。



四. 流淚撒種與歡呼收割


人種什麼,就收什麼(加6:7-8),聖民得贖之路雖有流淚,終必喜樂(詩30:5, 11-12)。


1. 流淚撒種:不只為自己禱告,也為別人禱告,保羅為聖徒流淚禱告(徒20:31),也為以色列人時常傷痛(羅9:1-3)。以色列人第一次回歸約有5萬人(拉2:64),其他人還未回歸,詩人為他們祈求。新約聖徒當為失喪的靈魂向神禱告祈求。


2. 歡呼收割:當日子滿足時,神應許要使以色列被擄的歸回,重修荒廢的城,栽種、收成(摩9:13-14),享受勞碌的成果。收割也代表末世(太13:39),神要施行審判,惡人要與神隔絕,義人要永遠與祂同在,同享快樂(太25:21)。

(八)神賜豐盛產業

【閱讀經文】詩篇127篇


本詩標題「所羅門上行之詩」,可解釋為「關於所羅門的上行之詩」,詩中提到了「建造房屋〔殿〕(代上28:6, 20)」和「耶和華所親愛的〔耶底底亞(撒下12:25)〕」都和所羅門有關。可能是大衛說到他的兒子要為神建殿(撒下7:1-12),也可能是以色列民從被擄之地歸回時,先知哈該和撒迦利亞勉勵所羅巴伯起來建神的殿,神必看顧保守,建成這殿(拉5:1-2; 哈1:14; 亞4:9)。前半段提到與神同工建殿,後半段提到神的賞賜,兒女就是神所賜的產業。就屬靈的意義而言,聖徒蒙召要成為神的殿(弗2:18-22),作神的兒女,與基督同為後嗣(羅8:17),在基督裡得著永不衰殘的天上基業(弗1:11; 彼前1:4)。這不是靠我們自己的力量做成的,而是要倚靠神,與祂同工,若不藉著祂,所做的一切都是枉然,不能存留到永遠。



【破冰題】


1. 回顧這一生,有沒有做什麼是最有意義的,有沒有做什麼是枉然的。


2. 請分享個人未來的人生計劃是什麼?如何來實現?



【問題討論】


1. 「建造房屋」和「看守城池」,有何屬靈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如何從起床、睡覺,勞碌、吃飯,看到生活的法則?____________________


3. 兒女為何是耶和華的產業?什麼是勇士手中的箭?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箭袋充滿」有何意義?「城門口與仇敵說話」指的什麼?______________



【結論】


這首詩是上行之詩的第8首,正好走到一半,前後都是7階。回顧前半段,感懷神的看顧和保守;面對後半段,提醒我們要堅持到底。所羅門的前半生是成功的,但後半生卻是失敗的。年輕時神愛他,他也愛神,為神建殿,還寫了雅歌和箴言;到了晚年卻離棄神(王上11:4),以至他失去與神之間的關係,他寫傳道書,說到他一生的輝煌事蹟和豐富的人生閱歷,但這一切都是枉然,凡事都是虛空。聖徒蒙召走天路,千萬不可半途而廢,不要像蓋房子的,只是安了地基,卻不能完工(路14:28-29),不要只是僅僅得救,卻沒有得獎賞(林前3:9-16)。必須要至死忠心(啟17:14),堅持到底,向著標竿直跑,才能得著神在基督裡從上面召我來得的獎賞(腓3:14)。只要堅定倚靠神,過了中途線後,朝聖者的腳蹤愈加輕省,力上加力。因為每往前走一步,便愈靠近神的居所,這後半段的路便愈加喜樂滿溢。



【分享與應用】


1. 請分享成為基督徒後,有沒有做了什麼,感覺是與神同工,蒙神幫助,賜福。


2. 各人作基督徒有多少年日?回顧從前,前瞻未來,請作簡單的評價和檢討。



參考資料


一. 神手所做的工


「建造房屋」和「看守城池」是聖徒的工,是神的工作,也是聖徒與神同工。


1. 建造房屋:指聖徒生命的建造。聖徒蒙召要成為聖殿,成為神的居所。但這不是憑自己的力量做的,而是要與神同工,不僅有基督作為根基,也要與神同工,做成金銀寶石的工程(林前3:9-14),才能存留到永遠,得著神的賞賜。


2. 看守城池:指聖徒的身、心蒙主保守(箴4:23; 16:32),也代表神看顧保守祂的教會。聖徒蒙召,要與主一同儆醒(太26:38),為教會和眾聖徒禱告(弗6:18)。因神不打盹,也不睡覺(詩121:4),祂是晝夜看守葡萄園的(賽27:3)。


二. 人生在世法則


神造萬物,各按其時成為美好,又使人勞苦,在其中受經練,能吃喝,在勞碌中享福,都是神的恩賜(傳3:10-13)。因萬有都是本於祂,倚靠祂,歸於祂(羅11:36)。


1. 神創造的規律:神創造時有晚上,有早晨,六日工作,第七日歇了自己的工。所以天下萬務都有定時(傳3:1-8),按著神的法則行事,便能得享安息。


2. 人生終歸虛空:人生在世,可以吃喝快樂,在勞碌中享福。但因著罪,與神隔絕,斷了關係,一切事務就都成了虛空的虛空,都是捕風(傳1-2章)。


3. 誰能安然睡覺:凡愛主,遵守祂誡命的,必蒙神所愛(約14:23),所羅門愛神,遵行主道,神在夢中向他顯現(王上3:3-5)。睡覺代表死亡(帖前4:13),面對死亡和審判,屬神的人坦然無懼(約一4:17);沒有神的,將會驚恐(詩73:19)。



三. 神所賜的產業


產業是恩典,不須做工,賞賜是與主同工得的,恩賜和賞賜都從神而來(雅1:17)。


1. 神的賞賜:神使人生育(創30:2; 撒上2:5),使亞伯拉罕百歲時有兒子,祂是萬靈的父(來12:9),我們都是祂所生的(徒17:28),所以兒女都是神所賜的。


2. 神的產業:產業是繼承而得的,只要是神的後嗣,就有權利承受產業(羅8:17)。


3. 勇士的箭:箭是打仗時的利器,必須經過製造的過程,才能發揮力量,不僅在乎箭的本身,也在乎射箭的主,才能顯出更大的能力(詩45:5; 耶50:9)。



四. 城門口的交鋒


聖徒蒙召,從神得著權柄能力,勝過仇敵,凡得勝的,必要得著賞賜(啟2-3章)。


1. 箭袋充滿為有福:表示聖徒穿戴神的全副軍裝,隨時防備爭戰的事(歌3:8)。也代表聖徒是磨亮的箭,藏在主的箭袋之中(賽49:2),隨時爭戰,勝過仇敵。聖徒等候基督再臨時,有預備的,就有福了;若沒預備好,就有禍了。


2. 城門口勝過仇敵:城門代表權柄(太16:18),教會被建造,就是要勝過陰間的權柄,得著仇敵的城門(創22:17)。凡與羔羊一同得勝,名字被記在羔羊生命冊上的,就有權柄進到聖城(啟21:27),而不是被關在城門外(啟22:14-15)。

(九)敬畏神必蒙福

【閱讀經文】詩篇128篇


詩篇多次提到「有福」,希伯來文esher是「快樂」的意思,就如雅各的妻利亞給她使女的兒子起名叫「亞設」,說眾女子都要稱她是有福的(創30:13)。「有福」一詞在舊約出現40多次,其中大半在詩篇中出現。神造萬物和造人時就賜福給他們(創1:22, 28),萬物都是因神的旨意被造而有的〔或譯:按神的喜悅而被造〕(啟4:11),在創造的時候,造物主和被造的萬物都一同「快樂」。「有福」的相反是「咒詛」,亞當違背神的命令,罪就入了世界(羅5:12),地就受了咒詛(創3:17),從此人就失去「祝福」。神造萬物,定下了定律和法則,凡順從神的旨意,就必蒙福;違反神命令的,就必受咒詛;這是一個永恆不變的法則。這首詩說到蒙福之道,蒙福的條件是什麼,神所賜的福有哪些,最後說到神的子民如何向神禱願,向神求恩福。神何等樂意傾福與我們(瑪3:10),只要走在神的道中,必要蒙福。



【破冰題】


1. 你認為什麼樣的人是有福的?如何成為有福的人?


2. 你覺得你是不是一個有福的人?為什麼?



【問題討論】


1. 詩人說什麼樣的人是有福的?為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詩人說人生在世,可以享受哪些的福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神給敬畏祂的人有什麼福?這些福有何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詩人給敬畏耶和華的人有哪幾個祝願?有何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神所要賜給我們的福,不只是暫時的,不只是給一人享受,而是叫我們得著今生和來生的福,也藉著我們,讓這福傳給世世代代。聖經說到許多蒙福之道,原則都是一樣,一切的福都是從神來的,祂樂意賜福給人。這首詩篇說到蒙福的根本在於敬畏耶和華,遵行祂的道,不僅自己蒙福,這福也要傳給子子孫孫。神應許亞伯拉罕要成為大國,地上的萬國都必因他得福,並要叫亞伯拉罕吩咐他的眾子和眷屬遵守神的道(創18:17-19)。當神賜律法給以色列人,也是叫他們和他們的子子孫孫一生敬畏耶和華,使他們在神所賜給他們的地得以享福(申6:1-3)。屬靈生命成長的過程,隨時要提醒自己敬畏神,遵行主的道。如此,這條朝見神的路就成為蒙福之路,路徑都滴下脂油,生命結滿了果子,並且使別人也能得福。



【分享與應用】


1. 一個敬畏神的人會有何表現?請問你是不是一個敬畏神的人?何以見得?


2. 請問你這一生經歷哪些神的祝福?你還需要什麼祝福?請為彼此祝福。



參考資料


一. 有福的人


神造人是要賜福給他們(創1:28),只要按照神的法則和命令行事,必蒙神賜福。


1. 敬畏耶和華:「敬畏」是懼怕的意思。神是大而可畏的(申7:21),且神又是愛,在愛裡沒有懼怕(約一4:16-18)。在態度上,神的子民對神存敬畏的心,不敢得罪神;在關係上,神的子民愛慕神,樂意與祂親近,便坦然無懼到祂面前。


2. 遵行神的道:神要祂的子民愛祂,遵行祂的誡命,在舊約,神就應許向他們守約施慈愛,使他們出入都蒙福(申7:9; 28:1-14)。在新約,神與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同住(約14:23),使住在祂裡面的,得著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



二. 人生之福


神造萬物和人,並賜福給一切(創1:22, 28),祂是萬福的源頭,一切都靠祂得福。


1. 勞碌工作:神賜人有工作的能力,就該盡力去做(傳9:10);神賜人資財豐富,使他能以吃用,能取自己的分,在他勞碌中喜樂,這乃是神的恩賜(傳5:19)。


2. 吃喝享福:神創造天地完畢,末了的話就是給人和活物食物吃(創1:29-30)。神與以色列人立約後,長老們便在神面前,又吃又喝(出24:9-11)。將來新天新地,將有羔羊的婚筵,神要與我們一同坐席(賽25:6-8; 太26:29; 啟19:9)。


3. 事情順利:只要有神同在,神的子民即使在患難中,也能百事順利(創39:2-3)。只要遵行神的律法誡命,無論往哪裡去,都可以順利(書1:7-8; 詩1:1-3)。



三. 多結果子


橄欖和葡萄代表神的子民(賽5:1-7; 羅11:17-24),被栽在神殿中和園子(詩52:8)。


1. 妻子多產:神賜福給挪亞和他的兒子,叫他們要生養眾多,遍滿了地(創9:1)。神的子民謹守遵行神的道,神就賜福與他們,使他們人數增多(申7:12-14)。


2. 兒女成群:表示眾多。所結的不是一顆一顆的,而是一串、一掛(民13:23),如聖靈所結的九果(加5:22-23)。神的兒女多結果子,父就得榮耀(約15:8)。



四. 四個祝願


神賜福是應人的心使他喜樂(傳5:20),如雅比斯的禱告都蒙神垂聽(代上4:9-10)。


1. 神從錫安賜福:錫安是神的居所,和彌賽亞掌權的地方(詩132:13; 2:6)。有神同在,遵行神的道,神就從那裡賜下祝福,心中想往錫安乃為有福(詩84:5)。


2. 耶路撒冷的好處:耶路撒冷就是「平安之城」。所羅門願以色列人一生一世都敬畏神(王上8:40),如此神必拯救保護這城,使他們一生一世都得平安。


3. 看見兒女的兒女:看見第三代,表示日子長久(申5:33)。神自稱是亞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出3:6),神分別與他們立約,讓祝福傳承(出2:24)。


4. 平安歸與以色列:一個人敬畏神,不僅祝福臨到自己、臨到妻子兒女,也要臨到整個國家社會。不要限制神賜的福,有天上地上,也有今世和來世的福。

(十)敵人不勝過我

【閱讀經文】詩篇129篇


這首詩篇開頭說到「以色列從幼年以來,敵人屢次苦害他」,這話重覆了兩次,在文體上表達了「深刻、強調」的意境。以色列可指國家、民族,或指雅各本人,也可指詩人自己,或所有屬神的子民。同時,也可用在彌賽亞身上,祂是受苦的僕人,祂被人藐視、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賽53:3)。祂與我們一樣有血肉身體,知道我們的感覺,祂也曾凡事受過試探,只是祂沒有犯罪(來4:15)。當人苦害祂,打祂的背(賽50:6),祂默然承受,心裡沒有絲毫抱怨和苦毒。祂給我們留下榜樣,叫我們跟隨祂的腳蹤行,被罵不還口,受害不說威嚇的話,只將自己交託那按公義審判人的主(彼前2:21-25)。人生在世,必遇患難(伯5:7),神允許祂的子民在世界,經歷敵人屢次苦害,目的不是只叫我們受苦而已,乃是叫我們更加倚靠神,靠祂勝過所有的試煉患難,活出神的命定,與主一同成為得勝者。



【破冰題】


1. 請各人回想自幼所經歷最大的愁苦,遭遇最大的患難是什麼?如何走過來。


2. 曾否因別人對你做了不公義的事,使你受苦或受損失?請分享你的心境。



【問題討論】


1. 以色列自幼的景況如何?為何神允許仇敵苦害他們?____________________


2. 仇敵如何苦害以色列?以色列如何勝過他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恨惡錫安的指著誰?他們最終的結局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為何恨惡錫安的,沒有神所賜的福歸與他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基督徒走屬天道路,並非凡事順利,有時神興起環境,甚至允許仇敵來苦害我們;但神應許我們若倚靠神,便能勝過所有試探,除掉我們裡面的渣滓,使我們心靈得以被神煉淨,成為像祂一樣完全(太5:48)。我們若不倚靠神,仇敵便勝過我們,使我們內心生出怨恨、苦毒、憂愁、掛慮,就成為罪的奴僕。神的子民不可為惡所勝,反要以善勝惡(羅12:21),詩人說:「敵人屢次苦害我,卻沒有勝了我。」我們勝過試探不是憑自己的力量,而是靠神在我們心中所撒下的種〔道〕,就如愛心、溫柔、忍耐、寛容、憐憫、饒恕等;這生命使我們心裡的力量剛強起來,且有根有基(弗3:16-17),我們便得以昂首,高過四面的仇敵(詩27:6)。就像麥子吐穗時,高過所有的稗子,神的子民要活出神的生命,為主作美好的見證。



【分享與應用】


1. 成為基督徒後,有沒有經歷仇敵的苦害?如何面對,或勝過?請分享經歷。


2. 請自我評估生命中結了哪些神的果實?還有哪些稗子、雜草之類尚待清除?



參考資料


一. 以色列自幼的景況


以色列立國的歷史,先在埃及為奴,又到曠野流浪,後來進入迦南,最終被擄到異邦各地,神都允許仇敵來攻擊、擾害他們,但神卻保守他們,使他們不致滅亡。


1. 敵人屢次苦害:神興起仇敵和環境苦害以色列,是要試驗他們,管教他們,使他們遵行神的誡命(申8:2-3),學習未曾知道的戰事(士3:1-4),且站立得住。


2. 仇敵不能勝過:神與以色列立約,成為他們的神;祂是創造天地、統管萬有的神。有神與他們同在,作他們隨時的幫助,仇敵便不能勝過他們(羅8:31)。



二. 有火煉的試驗臨到


神的子民經過試煉之後,就必如精金(伯23:10),活出神的榮耀(彼前4:12-14)。


1. 背上扶犁而耕:像奴隸背上受的鞭傷,基督也曾像奴隸一樣被鞭打(賽50:6)。仇敵試圖使我們心生苦毒,心懷不平,以致作惡(詩37:8),就是在我們心田撒壞種,犁田翻土,想使壞種生長。神允許仇敵攻擊,像在我們心中犁田,這也能使神的好種容易生長,結出果實,都在於我們面對攻擊時的反應。


2. 砍斷惡人繩索:神是公義的,不要自己伸冤,以惡報惡;要聽憑主怒,祂必為我們伸冤(羅12:17-19; 彼前2:21-22),祂不會讓我們受試探過於我們所能受的(林前10:13)。神不只是救我們脫離惡人的手,也救我們脫離心中的惡。



三. 恨惡錫安的受報應


錫安是神的居所,是神的寶座設立之處,也可指神的子民〔錫安女子(賽4:4)〕。恨惡錫安就是恨惡神子民的惡人,或指以色列中不願與神同住,不要神作王的人。


1. 蒙羞退後:世人都犯了罪,虧缺了神的榮耀,在神面前都要蒙羞,不敢見神。但屬神的人,時常仰望祂,有神的榮光的,就坦然無懼,必不蒙羞(詩34:5)。


2. 收成稀少:不敬畏神的、不要神作王的人自高自大,像房頂上的草(賽37:27),他們沒有神的生命,必要枯乾(詩1:1-6; 37:1-2)。較之義人按時結果實,葉子不枯乾,審判時,生命若不結神的果實,結局就是焚燒(太3:7-12; 約15:6)。



四. 收割時沒有神賜福


收割的時候可指世界的末了和審判,從神生的,就像神撒的好種,果實收成時,就要被收進神的國裡。沒有神生命的,就要被火焚燒(太13:36-43; 啟14:14-20)。


1. 過路的說祝福:以色列的傳統在收割期間,若有過路的經過,田主人說祝福的話,彼此之間也奉耶和華的名祝福對方(得2:4),因為這是神賜福的日子。


2. 奉耶和華的名:彌賽亞來的時候,神的百姓要說:「奉主名來的是應當稱頌的(太21:9; 23:39)。」基督再臨時,也是審判的日子,屬祂的人要挺身昂首歡迎祂來(路21:28),彼此要奉主名說祝福的話。但作惡的和不敬虔的人在審判的日子是要受刑罰(太13:41; 羅1:18; 彼後3:7),故不能奉主名說祝福的話。

(十一)仰望神的救恩

【閱讀經文】詩篇130篇


本篇是詩篇七篇懺悔詩之一,其餘六篇為詩篇第6、32、38、51、102、143篇。上行之詩是登聖殿的朝聖者之歌,也象徵聖徒屬靈生命不斷成長,與主關係不斷親近的過程。因為,神是聖潔的,祂不能容忍罪惡,,罪使我們與神隔絕(賽59:2)。但人生來都是有罪的,而且罪在我裡面趨使我不斷地犯罪,每一個嚐過主恩滋味的人,陷在罪中時,都會向神呼求拯救(羅7:23; 詩32:3-5)。詩人說到他從深處向神求告,就是懺悔地求告,承認自己的罪,求神的憐憫。神是聖潔公義的神,祂若究察罪孽,誰能站得住呢?然而神也有赦罪之恩,祂是信實的,是公義的,我們若認自己的罪,祂必要赦免我們的罪(約一1:9)。當我們愈明白真理,就愈認識神的屬性和做事的法則,知道罪不再是個問題,只要我們回轉歸向祂,樂意與祂親近,祂就指引我們走正路,使我們得著神的救恩(詩50:23)。



【破冰題】


1. 請分享在這一生中,曾經歷最大的危急患難是什麼?如何度過?


2. 請評估自己是性急,還有耐性的人?等候會讓你心浮氣躁,還是心平氣和?



【問題討論】


1. 詩人說的「深處」是指什麼?他如何從深處求告?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神是怎麼樣的一位神?罪人如何面對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什麼叫作「等候神」?如何等候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為什麼要仰望神?仰望神的結果如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屬靈生命的成長必須經歷神的潔淨,不僅外在的罪被潔淨,就是心底深處,隱而未現的罪也要被神對付。保羅晚年時生命愈經歷神,就愈被神光照,他感覺自己在罪人中是個罪魁(提前1:15-16)。他沒有因此有定罪感,反而因神的恩典,心中充滿感激,愈加敬畏神,活出基督柔和謙卑的生命。教會歷史中的傳統靈修方式強調在神面前安靜等候祂,也要默想神的話。當我們等候神,就沉浸在聖靈裡,聖靈會叫我們為罪、為義、為審判,自己責備自己(約16:8)。當我們默想神的話,神的道使我們能對罪敏感,鑑察沒有注意到的罪惡和過犯,使我們因此受警戒,免犯大罪(詩19:7-13)。我們藉著等候神,仰望神,將神的道藏在心裡,反覆思想;我們便行在神的光中,與主親密地相交,經歷神的聖潔,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



【分享與應用】


1. 請分享曾否被神光照,看到自己是罪人,而向神呼求憐憫的經歷。


2. 是否操練過安靜等候神,經歷到與神親密相交,請分享其中甘苦的過程。



參考資料


一. 從深處求告神


深處的原意是指海的深處,靠著自己無法自拔,必須靠別人的幫助,才能脫離。在無助時向神求告,因為救恩是屬乎神,必須等候神的救恩(詩3:8; 創49:18)。


1. 艱困的環境:在生活中陷入困難的環境,讓人難以自拔,或面臨生死存亡的關頭。如約拿被丟到深海裡,在魚腹中向神呼求拯救(拿2:1-9)。


2. 心底的深處:神樂意與我們同住,不只是在表面,而是在我們的心底深處。當我們被神光照,知道自己毫無良善,就求神救我脫離罪惡(羅7:18-24)。


3. 罪惡的深淵:罪使人與神隔絕,基督降世,為要拯救罪人。祂擔當世人的罪,降到陰間,而今升到天上,使我們脫離地獄的刑罰,得以進到榮耀的天堂。



二. 罪人在神手中


罪人落在永生神的手裡,真是可怕(來10:31),也可以是平安穩妥(撒下24:14)。


1. 神是審判的主:神是公義、聖潔的神,祂不能容忍罪,必要追討,到了末世,祂要施行審判。祂的眼目如火焰(啟1:14),罪人在祂面前,不能站立得住。


2. 神能赦免罪過:只有神有權可以赦免人的罪(可2:7),神是有憐憫有恩典的神,有豐富的慈愛,赦免人的罪(出34:6-7),且把我們的罪投於深海(彌7:18-19)。


3. 為叫人敬畏神:當人被開啟,認識到神的屬性,便對神心存敬畏(太10:28),敬畏神就不怕人,不怕環境(賽8:11-13),在審判時也坦然無懼(約一4:17)。



三. 我心專等候神


「等候」的原文有「聚集、綁在一起」的意思,如把幾條繩子搓捻在一起,使繩堅固。等候神就是神的生命與我們的生命連接在一起,使我們從神得力(賽40:31)。


1. 我心等候神:等候神,使我們的心靈安息,不被世俗和屬肉體的雜念纏住;單單注視神、仰望神,使我們的心與神聯合,成為一靈(林前6:17)。


2. 仰望神的話:神的話是我們腳前的燈,路上的光(詩119:105)。等候神的目的就是與神相交,明白神的旨意。藉著仰望、默想神的話來認識和經歷神。


3. 守夜等天亮:舊約的以色列人在盼望彌賽亞,像守夜的等候天亮(彼後1:19),因為基督就是晨星,也是公義的日頭(啟22:16; 瑪4:2; 賽58:8)。



四. 當仰望耶和華


1. 坦然見主的面:神的百姓蒙救贖,藉著耶穌的血得以坦然進入至聖所,就當存充足的信心來到主面前,蒙恩惠憐憫,得到隨時的幫助(來10:19-22; 4:16)。


2. 返照主的形像:神就是光(約一1:5),神要光照我們的心裡(林後4:6),使我們脫去舊人和暗昧的事,漸漸成為光明和主的形像(林後3:18; 弗4:21-24; 5:8)。


3. 脫離罪孽過犯:神子民有權與祂相交,行在光中,罪不再是問題,耶穌的血會洗淨我們一切的不義,若我們犯罪,只要向祂認罪,祂必赦免(約一1:7-9)。

(十二)斷過奶的孩子

【閱讀經文】詩篇131篇


在神的眼中,每一個神的兒女都是小孩子,即使我們到了年老髮白,都一直被神懷搋保護(賽63:9)。耶穌曾告訴門徒若他們不回轉,變成小孩子的樣式,斷不能進天國。小孩子樣式的意思就是謙卑(太18:1-5),不自高自大,自以為是。基督來到世上也是成為一個嬰孩,然而,權柄能力卻擔在祂的肩頭上(賽9:6)。並非小孩子本身有能力,而是因為神的大能顯在他身上。大衛從創造天地的神身上,看到祂在吃奶和嬰孩的口中,建立了能力(詩8:1-4)。基督在世上服事,帶著無比的權能,然而祂卻是從母懷裡,就有倚靠的心(詩22:9),所以祂的心裡柔和謙卑,對神全然的信靠、順服。大衛被神高升,成為以色列王,但他卻形容自己在神的面前,好像是斷過奶的孩子,在母親的懷中享受平安和慈愛。神的兒女效法基督,學習大衛,回轉成為小孩子的樣式,必能體會與主聯合,在基督裡的平安。



【破冰題】


1. 回憶幼時,最遠可追溯到多小的年紀?與父母如何互動,讓你記憶猶新。


2. 小孩有哪些特質?從自己或別人的孩子身上,有沒有看到發人深省的事?



【問題討論】


1. 心不狂傲,眼不高大,有什麼特殊的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面對重大和測不透的事,大衛為何不敢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吃奶與斷奶的孩子有何不同?心裡如何平靜安穩?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大衛身為一國之君,如何引導他的百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世界的法則是拼命往上爬,努力成為剛強;但神國的道路卻是降卑,承認自己的軟弱。人的罪性使人自高自大,任意妄為,擁有了一些的權柄能力便叫人腐化。但在基督裡的生命卻是叫人柔和謙卑,甘心捨己,樂意事奉神和服事人。所以,上行之詩雖名為登高攀階,卻不是世人所以為的努力往上爬,而是愈走愈降卑。在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愈親近神,就愈覺得自己是個罪魁;愈仰望神,就愈覺得自己是何等軟弱。然而,在罪魁的身上,卻顯出神豐盛的恩典;在軟弱人的身上,卻顯出神莫大的能力。朝聖者之路是恩典之路,也是盼望之路,經歷生命不斷被神「煉淨」,一再被神「光照」,持續與神「聯合」。這條朝聖者之路將愈走愈輕省,滿有喜樂平安,並且恩上加恩,力上加力,直到朝見神的面。



【分享與應用】


1. 身為基督徒,如何成為像耶穌一樣的柔和謙卑?請分享個人的看法和經歷。


2. 是否曾操練仰望耶穌、進入安息的內在生活,請分享心得、難處,與甘苦談。



參考資料


一. 心裡柔和謙卑


大衛雖為一國之君,但他卻謙卑像小孩。基督是神的兒子,卻降卑成為人的樣式,取了奴僕的形像(腓2:6-8),祂要我們學祂的樣式,心裡柔和謙卑(太11:29)。


1. 心不狂傲:人心比萬物都詭詐(耶17:9),要保守我心,勝過保守一切(箴4:23),避免驕傲,因驕傲在敗壞以先,狂心在跌倒之前(箴16:18)。神阻擋驕傲的人,賜恩給謙卑的人(雅4:6)。大衛雖受膏作以色列王,但他提醒自己,心不狂傲。


2. 眼不高大:眼睛是身上的燈(太6:22-23),反映內心的光景。高傲的眼是神所恨惡的,所以大衛不要他的眼這樣,眼不高大,才能俯就卑微的人(羅12:16)。



二. 不敢妄自行事


作王不可心高氣傲,必須心存謙卑,敬畏神,遵照神的律法行事(申17:18-20)。


1. 重大的事:大衛貴為君王,國家大事他需要做決定,但卻不任意妄為,不僅有謀士、先知、祭司可以諮商,他也經常求問神(詩27:4; 撒下5:19, 23)。


2. 測不透的事:屬血氣的人只有被神開啟,才能領會屬靈的事(林前2:13-14),必須要謙卑,因為隱秘的事是屬神的,我們都是無知的(申29:29; 林前8:2),若是膽大任性,毀謗所不曉得的事,最終必定招致敗壞(彼後2:10-12)。


3. 不敢行:意思是不敢擅自行動。彌賽亞來,也不是任意行事,而是順從父的指示,看見父做的,祂才做(約5:19)。大衛面對掃羅的逼迫,兒子的叛變,相信都是出於神的手,因而不敢擅自解決問題(撒上26:10-11; 撒下16:11-12)。



三. 斷過奶的孩子


1. 吃奶的嬰孩:嬰孩在吃奶的階段不懂事,不會克制自己,餓了或不舒服就會哭叫,隨著身體所需要的去行。基督徒若不順從聖靈,只隨從肉體的私慾,在屬靈上則稱為吃奶的嬰孩(林前3:1-3),不熟練仁義的道理(來5:13)。


2. 斷奶的孩子:指孩子成熟到不再離不開母親,如撒母耳在斷奶後,才被獻到聖殿(撒上1:19-28)。心裡平穩安靜,不再隨意哭鬧,但仍可以在母親懷裡,享受母愛與平安。當我們像基督一樣心裡柔和謙卑,就必得享安息(太11:29)。



四. 不斷地仰望神


1. 以色列啊:就像摩西再三提醒、勸勉以色列民要愛神,遵守神的誡命(申6:4)。大衛不只是用王的身分來對以色列民說話,他也以身作則,以自己的經歷來勸勉,能用言語扶助疲乏的人(賽50:4),甚至指教有過犯的人(詩51:13),。


2. 你當仰望神:就如僕人的眼睛怎樣望主人的手,大衛的眼時常仰望神,他最渴望的一件事就是住在神的殿中瞻仰神(詩27:4),從神得著豐盛的恩惠。


3. 從今直到永遠:當我們愛祂,守祂的誡命,神就讓我們在祂所賜的產業上,日子長久,代代蒙福(申30:19-20)。大衛三千年前寫的詩篇,至今仍在傳頌。

(十三)神的安息之所

【閱讀經文】詩篇132篇


本篇是上行之詩中最長的一篇,描述大衛為神尋得居所的苦心。大衛作以色列王之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尋找約櫃,終於在基列耶琳尋見了(代上13:6),便將約櫃運到大衛城〔錫安(撒下5:7; 6:12)〕。摩西為神建造會幕,其中最重要的物件就是約櫃,因內有十誡法版(出40:20),故又稱法櫃,神在那裡與人相會(出30:6)。約櫃也象徵神的同在,神帶領以色列人經過曠野,每次約櫃都會在他們前頭行,引導他們。每當他們起行,總要宣告說:「耶和華啊,求你興起(民10:35-36)。」彌賽亞來,祂也為神的殿心裡焦急,如同火燒(約2:17)。神的居所就是神的安息之所。神創造世界六日,第七日便歇了一切的工,安息了(創2:1-3);同樣的,神也要等候祂的居所被建造完成後,祂才要歇了手中的工,進入安息。所羅門秉承大衛的遺志為神建殿,建殿後他做的禱告與本篇的8-10節相似(代下6:41-42)。



【破冰題】


1. 請各人分享:住過那些地方?有過幾個居所?哪些讓你印象深刻?


2. 將來退休以後,或計劃養老,你希望住在哪裡?為什麼?



【問題討論】


1. 大衛最大的心願是什麼?他如何表明他的決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神怎樣向大衛起誓?神的起誓有何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神住在哪裡?神的聖殿是什麼樣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神要祂的居所成為怎樣的地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上行之詩的目的地,就是到聖所朝見神。當朝聖者來到耶路撒冷,他們的心充滿喜樂。來到神的殿,人們便追想大衛過去為著神的殿熱心,他的心志蒙神悅納。大衛向神起誓,神也向大衛起誓;大衛不過是想為神建殿,神卻應許大衛永遠的寶座。神要使大衛安靖,為他建立家室,不被一切仇敵擾亂,並使他的後裔接續他的位,堅定他的國(撒下7:11-12)。神為愛祂的人所預備的,真是超乎人的想像。大衛渴想住在神的殿中,瞻仰神的榮美(詩27:4),朝聖者也是羨慕渴想神的院宇(詩84:1-12),他們來到錫安朝見神,不僅可以揣摩大衛的心,也能體會彌賽亞來,就是要為神建殿。因為,神樂意與人同住,並且祂要賜福給凡尋求祂的人。所以這條朝聖之路,愈接近神的居所,就愈喜樂,對神的讚美和感謝愈加滿溢出來。



【分享與應用】


1. 成為基督徒後,你覺得哪裡是你的安息之所?與信主之前有何不同?


2. 在你所處的環境中,你認為哪裡最像是神的居所?有哪些的特質?



參考資料


一. 大衛向神起誓


1. 為神找到居所:大衛最渴望做的一件事,就是住在神的殿中瞻仰神(詩27:4),他很認真地尋求約櫃,把約櫃迎回他家,並想為神建殿(撒下7:1-2)。雖然,神不要大衛為他建殿,但大衛卻為聖殿預備地方和建殿的材料(代上22:1-18)。


2. 向神起誓許願:起誓和許願為的是約束自己,不可食言(民30:2),按著所起的誓願盡心竭力。大衛不眠不休,要為神尋得居所,結果他把約櫃找著了,並將其迎到大衛的城。大衛向神起誓,神也向他起誓;大衛不睡覺,不打盹,表明辦成這事的決心(箴6:4),神也建造祂百姓的居所,直到完成(賽62:6-7)。



二. 神向大衛起誓


神也曾向亞伯拉罕起誓(創22:15-18),起誓也代表立約。神原不需要起誓,因祂是可信的,但祂為向我們顯明祂的旨意不更改,便以起誓為證(來6:17-18)。


1. 憑祂的誠實起誓:人通常是指著比自己更大的起誓,由於沒有比神更大的,所以祂指著自己起誓(來6:16; 出32:13; 賽45:23),或指著自己的屬性起誓,是憑祂的誠實〔真理〕、聖潔(詩89:35; 摩4:2)、永生(申32:40; 賽49:18)。


2. 大衛子孫要作王:神起誓要讓大衛的子孫接續他作王,他的寶座要永遠堅立,並且他要為神建殿(撒下7:12-16)。這不是指所羅門或大衛肉身的子孫,而是指著彌賽亞(路1:32-33),祂要為神建殿(約2:19-22; 弗2:19-22; 彼前2:5)。



三. 哪裡是神的居所


1. 高天之上:神是創造天地的主,天地尚且不足祂居住(賽66:1-2; 王上8:28),其實祂不住人手所造的殿(徒17:24),祂住在人所不能靠近的光裡(提前6:16)。


2. 神的聖殿:所羅門為神建殿,神也悅納(王上9:1-3)。無論是花了多少年蓋的聖殿(王上6:37-38; 約2:20),或只是立一根柱子(創28:22),都可以成為神的居所。新約時代,我們的身體就是神的殿(林前3:16),是聖靈的居所(弗2:22)。


3. 與人同住:神雖住在至高至聖的所在,但祂也眷顧虛心痛悔的人(賽66:2),樂意與他們同居(賽57:15)。另外,祂也是用以色列的讚美為居所(詩22:3)。



四. 神的居所的特質


1. 神的子民聚集:神的安息之所又稱為錫安山,屬靈上是指天上的耶路撒冷,那裡有千萬天使,和聖徒聚集之處(來12:22-24),神要與人同住(啟21:3)。


2. 充滿神賜的福:神的居所的特質是:糧食充滿,窮人飽足,祭司披上公義,聖民大聲歡呼,滿溢神所賜的福。有今生和來生的應許(提前4:8),也有地上和天上的福氣(弗1:3),神本性的一切豐盛,都在祂裡面藏著(西2:9)。


3. 彌賽亞要作王:聖徒就是神的聖殿,只要有兩三個人奉主的名聚集,祂就在他們中間(太18:20)。只要基督作他們的王,天國就在他們中間(路17:21)。

(十四)弟兄和睦同居

【閱讀經文】詩篇133篇


這是大衛的上行之詩,說到弟兄和睦同居的寶貴。大衛受膏作以色列王,結束了國家分裂的局面(撒下5:1-3)。大衛為一國之君,一家之主,他的一舉一動會影響整個國家。當大衛犯罪,結果刀劍不離開他的家(撒下12:10),兒子彼此相殘,押沙龍殺暗嫩(撒下13:28-29),所羅門殺亞多尼雅(王上2:25)。接著押沙龍叛變,使國家分裂,父子相殘(撒下15:14)。所羅門因拜偶像,也使國家分裂(王上11:31)。凡一國或一家自相紛爭,就會敗落(路11:17);若能和睦相處,便要蒙福。一國或一家之主扮演的角色非常重要,領袖若是失職,福氣便不能臨及下屬。這裡用貴重的油澆在亞倫頭上,流到他的鬍鬚和衣襟,來形容神的祝福從上到下,臨到所有的人。說明當領袖敬畏神,就帶領百姓向神守節(代下30:1; 35:1; 拉3:1-5),他們便相親相愛,如同一家人,一路歡喜快樂地朝見神,神也必賜福與他們。



【破冰題】


1. 請各人說說有多少兄弟姊妹,或比較親密,經常來往的親戚?彼此如何互動?


2. 俗話說:遠親不如近鄰;有沒有交往密切,像自己的親兄弟姊妹的朋友?



【問題討論】


1. 弟兄和睦同居是指誰?有什麼好處?為何是善是美?____________________


2. 貴重的油從亞倫頭上流到他的鬍鬚和衣襟,代表什麼?__________________


3. 黑門在哪裡?它的甘露為何會降在錫安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神所命定的福是什麼?如何得著永遠的生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基督徒都是神的兒女,在基督裡彼此互為兄弟姊妹。教會也是基督的身體,基督是頭,一切恩惠和屬靈的福氣都是從祂那裡來的。上行之詩是以色列人上到耶路撒冷過節朝見神所唱的詩歌,一路上弟兄和睦同居,滿得神的祝福。在我們屬靈生命的成長過程中,最終目的就是進到與神聯合。耶穌給門徒的新命令,就是叫他們彼此相愛(約13:34),並且為他們祈求,使他們都合而為一,像祂和父合而為一(約17:20-23)。神樂意傾福與我們,只要我們順從神的命令。基督徒若彼此不和或各行其事,必得不到神的祝福。若遵行神的旨意,竭力保守聖靈所賜合而為一的心,神的家便顯出又善又美的氣象。就如黑門的甘露可以順著獨特的地理形勢降在錫安山,一個合一的教會必定會得著神所賜的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



【分享與應用】


1. 請分享在教會,或是團契小組中,如何成為一家人,弟兄得以和睦同居。


2. 成為基督徒後,曾經歷哪些的福?你認為最大的福是什麼?請分享。



參考資料


一. 弟兄和睦同居


1. 弟兄:舊約以色列人和新約聖徒都是神的子民,彼此為兄弟。彌賽亞是神的兒子,也是人子,是以色列中的弟兄(申18:18),也在弟兄中作長子(羅8:29),所以祂稱我們為弟兄也不以為恥,並要領許多的弟兄進到榮耀(來2:10-11)。


2. 和睦同居:原文是住在一起。彌賽亞是和平之君,祂使人與神和好,也與人和好,成為神家裡的人,也被建造,聯絡得合式,成為神的聖殿(弗2:14-22)。


3. 何等善美:「善」是好的意思,「美」是喜悅、福樂的意思。神創造時,祂看所造的一切都是好的,便賜福給他們(創1:28, 31)。弟兄若是和睦同居,彼此合一,就符合神起初造人時的命定與安排,在神眼中就是好的,神必要賜福。



二. 膏油澆灌下來


1. 貴重的油:在聖所服事的祭司和器具都要受膏,使之成聖(出30:22-33)。膏油代表聖靈,聖靈使人成聖(彼前1:2)。彌賽亞是神的聖者(約6:69; 約一2:20),祂是受膏者,被聖靈膏抹(徒10:38),信祂的人,也得著聖靈為印記(弗1:13)。


2. 亞倫頭上:神賜福是由上而下,膏油要傾倒在大祭司亞倫的頭上(出29:7),他的胸牌有以色列12支派的名(出28:29),為以色列人祈求、祝福。彌賽亞有大祭司的職分(來4:14-16),我們在祂裡面,得以到神面前,得著神賜的福。


3. 鬍鬚衣襟:膏油從上往下流,從頭流到鬍鬚和衣襟。基督是教會的頭(弗5:23),教會是祂的身體(弗1:23),每個肢體都連於元首(弗4:15-16),並且順服。也代表神所賜的福要藉著基督,臨到外邦人,使他們得著所應許的聖靈(加3:14)。



三. 共享天上甘露


加州Shasta山的水氣,飄到300公里外的Napa山谷,形成適合葡萄生長的環境。


1. 黑門的甘露:黑門山在以色列的北界(書11:16-17),高約3000公尺,地中海來的水氣被黑門山阻擋凝結水氣,稱為「甘露」,代表天上所賜的福,使地得著出產(創27:28; 賽26:19)。就如聖靈從上澆灌,曠野就變為肥田(賽32:15)。


2. 降在錫安山:錫安山在耶路撒冷,黑門山以南150公里處,高約800多公尺。順著地形地勢,造成氣流的交錯,黑門山的甘露就會飄到錫安山,使錫安山得著水氣的滋潤。錫安也可指著聖徒,是神的居所,神的靈住在那裡(弗2:22)。



四. 同受生命之恩


1. 神命定的福:指創世以前,神定意要賜給聖徒的福。聖徒是創世以前,神在在基督裡所揀選,要得著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4)。就像膏油必從亞倫頭上流下,黑門甘露必降在錫安山,神的福也必降在弟兄和睦同居的人身上。


2. 永遠的生命:神所命定的福就是神賜給我們的永生,這永生是在神兒子裡面(約一5:11-12)。順服神兒子的命令,彼此相愛,就住在祂裡面(約一3:23-24)。

(十五)在聖所稱頌神

【閱讀經文】詩篇134篇


本篇是上行之詩的最後一首,這首詩可解釋為大衛把約櫃迎到大衛的城錫安保障之後,便為眾民祝福,並設立利未人早晚在約櫃前事奉耶和華,最後大衛也回去為家眷祝福(代上16:1-43)。這首詩也可解釋每次以色列人到耶路撒冷過節完畢,群眾結束他們朝聖之旅,準備回家,眾祭司、利未人,和以色列人都聚在聖殿,祭司要給眾人祝福,並互道珍重,期待下次再見。眾人回家之後,聖殿並非因此關閉,仍有歌唱的利未人族長住在聖殿,晝夜供職,他們不做別的工(代上9:33),只按著班次在約櫃前事奉神(代上25章),利未人蒙召的目的就是每日早晚站立稱謝讚美耶和華(申10:8; 代上23:30)。地上聖所反映天上的形狀和影像(來8:5),將來聖徒到天上,在神的寶座前,也要晝夜在祂的殿中事奉祂(啟7:15)。



【破冰題】


1. 請分享各人曾否因為工作、遊樂,或其它事情,以致徹夜不眠的經歷。


2. 回顧這一生中,你所做過最有意義,讓你喜樂滿足的事是什麼?



【問題討論】


1. 誰是耶和華的僕人?他最重要的使命是什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神的僕人為何夜間要在神的殿中事奉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神的僕人為何要向聖所舉手?有何特殊意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造天地的耶和華為何要從錫安賜福給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結論】


大衛貴為君王,他渴慕一生一世住在神的殿中(詩27:4),卻無法達成心願,因為舊約時代,只有祭司和利未人才能住在神的殿中,晝夜敬拜事奉神。藉著聖靈,新約的聖徒成為神的聖殿(林前3:16; 弗2:22),被建造成為靈宮,作聖潔的祭司,藉著耶穌基督奉獻神所悅納的靈祭(彼前2:5)。我們便能體會在聖殿歌唱讚美者的心境,他們羨慕渴想神的院宇,在神的院宇住一日,勝似在別處住千日;寧可在神的殿中看門,也不願住在惡人的帳棚裡(詩84:10)。上行之詩所呈現的畫面,就是敬畏神的人在朝見神的過程中流露的歡悅之情;對屬神的人而言,事奉神是莫大的福氣,與神同在真是好得無比。耶穌基督已為我們開了一條又新又活的路(來10:19-22),使我們可以坦然無懼地來到神的面前,像古時的朝聖者或聖殿的唱詩班,選擇那上好的福分,隨時隨地進到神的聖所,敬拜稱頌神。



【分享與應用】


1. 你認為你是不是神的僕人?你覺得神要你怎樣事奉祂?


2. 在你屬靈生命追求中,你的終極目標是什麼?



參考資料


一. 耶和華的僕人


1. 在聖殿事奉的人:指以色列人中的祭司和利未人,大衛招聚他們,照摩西的律法,分派為24個班次,在聖所裡服事(代上23-26章; 代下23:18)。


2. 神所預備的救主:指彌賽亞,神應許的救主(賽52:13-53:12)。基督來,不是要受人的服事,而是服事眾人,並要捨命,作眾人的贖價(太20:28; 腓2:5-11)。


3. 蒙神救贖的百姓:凡接受彌賽亞作救主,就脫離罪的轄制,不再是罪的奴僕,而是義的奴僕(羅6:16-19),都是神的僕人,就要事奉祂(啟22:3; 路1:66-75)。



二. 夜間站在聖殿


聖殿在夜間設有事奉神的班次。以色列12個支派晝夜切切地事奉神,指望得著神所應許(徒26:7);當聖徒到神的榮耀寶座前,也是晝夜不住地事奉祂(啟7:15)。


1. 夜間的事奉:以色列的一日是從晚上開始(創1:5),所以每個節期都是從夜間開始。聖殿的服事是一天分為24班,晝夜不住地事奉神(代上9:33)。


2. 站在聖殿中:「站」是事奉的意思,祭司利未人被神揀選,站在祂面前事奉祂(代上23:30; 代下29:11)。所羅門獻殿時,也是站著向神禱告(王上8:22)。


3. 稱頌耶和華:以色列人來到神的殿中,不可空手,都會獻上禮物(申16:16)。在聖殿供職的要彈琴、鼓瑟、唱歌來頌讚神(代上25:1-7),以色列人也以頌讚為祭獻給神(來13:15)。藉著歌唱讚美,使聖殿充滿歡喜快樂的氣息。



三. 當向聖所舉手


1. 向聖所舉手:聖所的原文為「聖潔」,也可譯作「舉起聖潔的手(提前2:8)」。神子民敬拜的對象是神,所以要向神所在的聖所舉手。舉手也代表向天舉手,所羅門獻殿時,向天舉手禱告(王上8:22),求神垂聽他的懇求(詩28:2)。


2. 如獻晚祭:大衛願他舉手祈求,如獻晚祭,代表如香陳列在神面前(詩141:2)。基督是公義的日頭,祂再臨之前,就如黎明前的黑夜,要獻晚祭;四活物和24位長老要向祂獻上盛滿了香的金爐,這香就是聖徒的祈禱(啟5:8)。



四. 神從錫安賜福


1. 造天地的耶和華:這是上行之詩第3次提到神是創造的主(詩121:2; 124:8)。只有神能賜福,神在創造的時候,就賜福給所造的這一切(創1:22, 28; 2:3)。


2. 從錫安賜福:這是上行之詩第7次提到錫安(125:1; 126:1; 128:5; 129:5; 132:13; 133:3)。錫安是神的居所,也可指聖徒,因神要與他們同住。神是萬福之源,神要賜我們天上各樣屬靈的福氣(弗1:3),我們從神得福,也要使別人得福。


3. 賜福和稱頌:「賜福」和「稱頌」在希伯來文都是同一個字barak,是快樂的意思。本篇短短三節,每一節都有barak。當我們過節朝見神,就要有過節的氣氛,也就是揚溢著歡欣喜樂,人人稱頌神,神也賜福給每一個朝見祂的人。